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尧舜禹的禅让制都是骗人的?

尧舜禹的禅让制都是骗人的?

时间:2024-01-27 05:10:25

相关推荐

尧舜禹的禅让制都是骗人的?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同盟泛起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首脑。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纪录。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栖身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同盟的首领,和常人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炎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替换。老黎民拥护他,如爱“怙恃日月”一样平常。

图片源自网络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龄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生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差别意。厥后尧又召开部落同盟议事集会,讨论继续人的人选问题。各人都推选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醒目的人物。尧很兴奋,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磨练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古代人就这么公正人心、天下大同到要把天子位置禅让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亲儿子?

实在尧和他所在的部族都希望把尧现在所具有的这份权力继续下去,于是他们力推丹朱当继续人。可是“四岳”和其他部族则希望实验轮换制,以是坚决抵制丹朱当继续人。

图片源自网络

于是尧和“四岳”们杠上了。为了抵制元老们的推荐,他爽性来个通盘乱,自己跑去找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人说计划传位给他们,好比许由、善卷等一些所谓的着名人士、当朝隐士,固然他们的配合特点是有着名度可是实力不强,否则的话人家来个正中下怀就糟了。

舜靠巧取获得了天子之位,得来不容易。后来,禹成了天子,其中内颇为曲折,“禅让”一说在此恐怕也不成立。根据记载可知,舜是禹的杀父仇人,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力而遭到了舜的诛杀。所以,禹不可能对舜没有一点芥蒂,反之,他对舜应抱有深深的恨意,所以韩非子才会说“禹逼舜”。《史记》上说,舜去巡视南方时不幸病死途中,而《竹书纪年》却认为舜是受禹的胁迫才进行“南巡”的,并且因旅途劳顿而病死了,死时尧的两个女儿都没有在其身边。总之,不管正史或野史都说舜南巡时已经“年老体衰”了,按常理来说,他不可能这个时候还主动要求南巡。可见,舜的死的确有些不寻常。然而,这也仅仅是后人的推测,具体细节及其中内幕除了当事人,恐怕再无人知晓了。

图片源自网络

面对历史上的这些蛛丝马迹,后人猜测尧、舜禅让帝位只是传言,那么这个传言是如何而来的呢?

“禅让”之说其实源于孔子。孔子阅遍天下之书,发现在原始社会中只有尧、舜、禹三人不是世袭帝位的,于是便称“天下德者居之”,以其为天下君王的榜样。然而,事实上,除了尧、舜二人“禅让”了帝位之外,原始社会一直遵循“子承父位”的规矩,以轩辕黄帝为例,其帝位就是传给他的儿子了,此后代代相传,直至七君。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是孔子理想的圣人治国策略,是他理想中的政治举措。所以,孔子将“禅让”之君称为圣人,并提倡天下之君向他们看齐,于是到各国去讲道,希望各国君王能够提倡礼乐、道统。

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儒家学派所推崇的这种思想,是将希望都寄托在了君王身上,他们没有想过让圣人成为君王,而期盼君王能成为圣人,而这与“禅让”之本意是背道而驰的。最终,孔子所提出的儒家理想,不过成为封建君主手中的一种道德武器。在封建社会里,这种道统凌驾于政统的圣贤之举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在孔子提出这一主张后的两千多年的社会中,始终无法实现。

实际上,除了儒家坚信尧、舜“禅让”是基于德治,其他许多人或学派都对“禅让”一说颇有争议,甚至狠狠地讽刺了它。

稍微了解魏晋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魏文帝是靠汉献帝的“禅让”才得到帝位的,他不仅欣然接受了“禅让”,并且还颇为得意地说道:“舜禹受禅,我今方知。”一句话,赤裸裸地揭露了所谓“禅让”的实质。

图片源自网络

不仅曹丕如此,后来多少帝王无不以“德者”自居,以儒家之学说来粉饰自己的夺权行为,而实际上他们心中无不认为天下唯“权者”居之——谁的实力强,谁就是天下的主宰。在儒家看来,曹丕之说难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然而这未必就不是事实。

纵观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总免不了上演几出“禅让”的戏码。在禅让的光环下,所谓的兵变,逼宫都被美化,在它的掩护下,政权的更迭也好似少了许多的血腥味。然而,人们也深知,这不过是被历史和某些人美化的政治谎言而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