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缅甸茵莱湖深度游

缅甸茵莱湖深度游

时间:2020-10-30 10:57:34

相关推荐

缅甸茵莱湖深度游

茵莱湖的美,不止于碧湖蓝天,朝雾晚霞,当地人依湖而生,从住宅、学校到寺庙,从渔业、农田到手工业,无不建立于湖水之上。屋宇之间以木桥相连,往来以木船代步,人们诚信拜佛,纯朴平和,各司其职,乐也融融,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离开历史名城曼德勒,飞行大约半个钟头,就到了缅甸之行的最后一站——茵莱湖(Inle Lake)。从Heho机场到茵莱湖,车程约1小时。道路两旁的林荫外,透亮的蓝天衬托层峦叠嶂投射在静谧的湖面,一种慵懒夏日的感觉让时间彷若静止了一般。坐在路旁大石上休息的农人,大概是经常坐禅的缘故(缅甸每个男子都做过和尚),竟以双盘的姿势休息聊天,不是每天打坐都未必习惯,果然是一个静心调息的国度。

与大部分缅甸华裔差不多,导游ArT是第三代华裔,祖父母上个世纪中叶从昆明避难逃到缅甸,是傣族人。他说,来到位于掸邦的茵莱湖附近的华裔,不喜欢住在水上,后来在位于山腰上的东枝城落地生根,现在东枝已经成为缅甸第四大城市。每年10-11月都有热气球嘉年华,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过了山路,车子行至码头,在这里转乘快艇木舟。茵莱湖几乎家家都拥有自己的“私家船”。快艇在窄河道上行驶,河岸两边的农作物一直延伸到远山,不时看到耕作的农人与水牛;过了大概20分钟,河道渐行渐窄,几乎看不到前面有路。船夫技巧地在水上植被间隙中穿来穿去。忽然前面豁然开朗,竟是一片辽阔的“海”!远山就如巨碗盛着这“海水”。

茵莱湖座落于900米的掸邦高原上,面积116平方公里。湖面呈长型,望向四周仿佛置身于大江大海中。ArT说,从湖的最北到最南端,开快艇也要用两天的时间。掸邦高原紫外线较强,每条船都预备了伞,不过在石屎森林里憋得太久,怎能错过清风拂面与观鸟的机会?

喜欢“打雀”的摄影发烧友,茵莱湖是观鸟的好地方。我选择了水上别墅酒店,每个房间都有露台,清晨的时候,雀鸟喜欢停留在别墅外的围栏上。除了观鸟,湖上别墅也是观星的好选择。茵莱湖的夜晚湖面漆黑一片,所以导游是不建议夜晚乘船的。所以白天繁忙的湖面,到了晚上就一片静寂。可以静静地欣赏星空,让疲累的身心完全放松。

茵莱湖的湖面,除了承载游客往来的快艇、运货的农人外,便是渔夫。茵莱湖的渔夫,个个身怀绝技——一只脚站立船头,另一只脚划桨控船,一只手撒网或用竹笼打鱼,另一只手握著鱼叉,稳如泰山。每年十月茵莱湖都会举行独特的单脚赛龙舟,近年来还分作男女赛。而斜阳夕照下的渔夫早已成了茵莱湖的标志,听ArT说,不少韩国和日本的摄影发烧友,专程来拍摄茵莱渔夫。专业的“渔夫模特儿”收费大概50元港币,各种高难度姿势都愿意摆,功夫做到足。

茵莱湖湖水只有2-5米深,湖中不时会见到清理湖中水草的工人。ArT说,这些水草会被利用来做别的经济用途。湖中的淡水鱼完全是天生天养,当地人保护茵莱湖的水质,废水会被运输到别处处理;也从不人工喂养鱼虾蟹。

途中刚好见到一艘渔船,渔夫单脚驾着船,站在船头,正用网收鱼,每网仅有几条而已。我请船夫慢慢靠过去,看到渔船中间,装了一些鱼,大概几十条。或许与当地人的信仰有关,乐天知足可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环境。

说到环保,一定要去参观茵莱湖的手工业。湖上座落着造纸及制伞厂、卷烟厂、打铁铺、纺织业、银饰及宝石加工、造船厂等等,从卷烟用的浆糊到纺织用的颜料,从清洁银饰的“肥皂果”到浸泡植物纤维的纸浆,都是天然原料,人手加工,不伤害人与环境。这些工艺,并非当地人引进的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工艺,有很多更源于古代中国。

手工银饰及宝石镶嵌工厂。

茵莱湖另一大特色,便是水上种植陆地上的农作物。在湖上划分了专门的水上种植区,其中通常种植在陆地上的番茄,竟然大面积地种植在湖面。ArT特别叫我打开google地图,果然看到我所在的位置,呈现著一行一行的番茄田。但在土壤中生长的番茄,如何在水上生存?

近距离观察,原来当地人在湖面先种植水葫芦,然后把它们用竹竿固定在湖面,在这种植被上再加厚厚的土壤,便可种植番茄。用这种方法种植的番茄有红色有青色的。中午在湖上餐厅吃饭,我特别叫了一盘番茄拼盘。这种番茄比较小,味道清甜,当地人喜欢拿来做沙律。

长颈族的故事

长颈族以他们脖子上套的铜圈以及拉长了的脖子而闻名于世。好多人以为,长颈族住在泰北。其实长颈族原本是缅甸山区克伦族分支。

记得上中学时曾经在英文书中了解长颈族的由来,说她们戴铜圈是因为“认为脖子越长越美”。不过导游ArT提供了另外一个更实用的说法:长颈族以前生活在野兽出没的山区,野兽袭击人类的时候,常常是先咬脖子及手脚。为了避免妇女遭受野兽的袭击,就戴了铜圈作为防护装备,久而久之便成了习俗。

现在的长颈族早已不需要防范野兽攻击,不少长颈族的后裔已经不再戴铜圈。但在缅甸也有很多长颈族,奔波于不同的旅游区,以手工纺织和与游客拍照维生。

在一个水上木屋中,几位年约16到60几岁的长颈族女士,在用手动织布机织锦。门口放置了一个小篮,游客拍照或访问可随意给费用,并不强制,但通常给1000缅币(约5港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