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广东省英德茶场:英德红茶的发源地

广东省英德茶场:英德红茶的发源地

时间:2021-10-15 05:38:55

相关推荐

广东省英德茶场:英德红茶的发源地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

英红镇始建于1951年,行政区域经历了劳改场一省直“五·七”干校一知青场一华侨茶场一华侨管理区一镇六次沿革。

1951年,荣军学校(伤残军人学校)和南方大学一批干部职工下放至此,拓荒建场,以种茶为主,1959年,英德农场、英德硫铁矿、新生三厂合并组成“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后改名为“国营广东省英德新生公司”。第一批英德红茶就是在新生公司培育与试制成功。1965年3月,陶铸同志将英德新生公司改称为“广东省英德茶场”,下辖“茶叶科学研究所”及“广东省粤北行署公安处第一劳改大队”。1964年下半年至1977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英德荼场分设建制“知青场”和“广东省粤北行署公安处第三劳改大队”。1978年知青陆续返城,茶场安置越南归难侨近12000人,改名“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隶属广东省农场华侨管理局。1 994年6月,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纳入清远市管理,设立英红经济管理区,隶属清远市农委。3月,英红经济区撤区建镇,纳入英德市,保留“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编制。

1953年,英德农场开始试种茶。

1954年,英德茶园面积升至44公顷(660亩),总产升至8750公斤。

1955年,广东省农业厅从云南凤庆调入云南大叶种茶籽在英德农场试种成功。

1956年,英德茶园面积上升至900公顷(13500亩),茶叶总产上升至35000公斤。

1956~1957年,广东省农业厅副总工程师罗镈鍒教授两次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印度考察,回国时带回大叶红碎茶加工工艺和加工机具技术资料以及阿萨姆茶种子,为英德最早创制优质大叶红碎茶奠定了基础。带回阿萨姆种子种植在今省茶科所茶厂背、今英红九号嫁接园,为选育英红1号、五岭红、秀红等国家级茶树良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

1961年5月,英德茶叶试验站与新生公司茶机厂联合研制成功具有顺揉、倒切功能的6CKS-90型、70型盘式揉切机。

1961~1963年,英德新生公司茶厂改装烘干机输送带,用百页板和匀叶器代替人工下茶,实现自动上叶,均匀一致,厚薄可控,一次连续烘干。

1962年,英德华侨茶场开始种茶,面积13.73公顷(206亩)。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

1964年,中南局书记陶铸再次视察英德。在视察英德大面积高产茶园样板后指示:“要提高茶叶单产、总产,创制优质红碎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才有竞争力,请进行研究”。并指示:“要把英德建成培养茶叶人才基地、茶叶科研基地、出口红茶生产工艺基地”。指示“兴办中南茶叶技术学校”,成立“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将“英德新生公司”更名为“英德茶场”。并为上述三个单位挥毫题名。之后,按照陶书记的指示于1965年兴办了“广东茶叶技术学校”,校址在原新生公司老场部,只办了一届,为中南五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培养了297名茶叶技术人才;在原英德茶叶试验挂牌成立了“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即现今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的科技人员除原有的外,其余从浙江、安徽、湖南和英德茶场调派;“英德茶场”挂牌在北江河畔的“新生公司”新场部,即后来的“英红华侨茶场”场部。这三个单位都建筑了门楼,将陶书记的题名模刻上,可惜在文革风波中被铲除,后广东茶叶技术学校校牌已找到,并将陶书记题字用相机拍摄下留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