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引咎自责 引咎自责那个字错了

引咎自责 引咎自责那个字错了

时间:2022-04-21 01:52:13

相关推荐

引咎自责 引咎自责那个字错了

#每天进步一点点#

自责——消除隔阂的桥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聪明人往往会痛痛快快地承认与自责,

而不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

1、在事业受到挫折,群众情绪低落的时候,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引咎自责,能产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1946年8月,华东人民解放军某部进攻泗县失利,伤亡较大,士气低沉。陈毅对大家说,:“三个月来未打胜仗,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不行,不是野战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认个错误。”

全军上下被陈毅这种博大的气度深深感动,心中怨气一扫而光,后来连打了几个胜仗。

2、自责要敢于亮丑,不怕失面子,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进行。

原四川省省长张浩若曾应邀参加一个高教工作座谈会,迟到了半个小时。他对此作了这样的讲话:“我今天迟到了半个小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自我原谅(主办单位未将地址通知我),我向大家做检查。不坚决改掉这种拖拉作风,还搞什么改革开放?”

当事人立即进行公开的自我批评,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称赞。

3、自责能与在场人相结合,就显得客观公允,令人折服。

毛泽东在一次家宴上听说湖南“一师”老校长张干仍在教书,带头不无自责的口吻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不高兴他,估计他一定会往上爬,后来却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每个师范生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

毛泽东对当年势不两立的斗争对手,能给予如此客观公允的评价,人们不难从中体察到一种卓越的胆识,宽大的胸襟。

自责的前提是真诚,否则自责云云,不过是言不由衷的作戏罢了。

澄清“粟裕是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不了粟裕代替司令员指挥!”

网名:“今日晴天”发来怼贴,针对作者文章《粟裕自述:“我作为战役指挥的主要负责引咎自责”基本上认同了承担参谋长的职责》:“粟裕是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不了,粟裕代替司令员指挥”。

作者觉得这是一个有共性的问题,需要予以澄清:

一、粟裕大将自卸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后至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长时间段内,其职务均是“副职”:

1、九个纵队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2、七个纵队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3、六个纵队特殊时期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理陈毅离职期间的军政工作(俗称代司令员、代政委)。

4、十四个纵队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5、十五个军的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

6、十六个军的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

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副总参谋长。

二、按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于战役指挥定义的主体:战役军团指挥员+指挥机关。

1、战役军团指挥员就是元帅的代名词之一;可以视同为一支军队的军事主帅:司令员。

2、指挥机关即司令部。司令部的首长是参谋长而不是副司令员。

三、按理粟裕大将的副司令员职务(暂时忽略代理陈毅的军政职务)与“战役军团指挥员+指挥机关”哪一项都靠不上边际。

1、粟裕是排位第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2、粟裕大将是各个时期、各种建制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不是司令员。

3、副司令员的职责:在战役的重要方向,外出率领重要部队、主力部队作战指挥。而不是“呆在”指挥机关内。

四、粟裕大将指挥过达到战役军团(大兵团)级别的战役,但达不到战役军团指挥员级别。

1、粟裕大将全权指挥的一纵、三纵、四纵、六纵、八纵及十一纵(粟陈唐兵团)是一个最大人数十六万人的“大兵团”。粟裕大将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出发点。

2、大兵团可以参照战役军团,但达不到战役军团规模。

3、粟陈唐兵团这个大兵团没有能力独立承担战役规模,必须有其它非直属部队的参与。

五、粟大将独立指挥达到战役军团级别的战役:

1、豫东战役

2、济南战役

六、豫东战役的参战部队:以粟陈唐兵团为主体+中原军区九纵+华东军区下辖苏北兵团部分军队+华北军区部分军队。军委临时授权粟裕指挥战役;但粟裕大将仅仅代理粟陈唐兵团指挥岗位职责。

七、济南战役的参战部队:中原军区的粟陈唐兵团和华野十纵+华东军区的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军委临时授权粟裕指挥全军。但粟裕依然是粟陈唐兵团的代理指挥官。

八、粟裕大将在担任副司令员期间(豫东战役、济南战役除外)担负的是参谋长职责的战役指挥。

引咎自责,汉语成语,拼音是yǐnjiùzìzé,意思是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出自《晋书·庾亮传》。《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

引咎自责,汉语成语,拼音是yǐnjiùzìzé,意思是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出自《晋书·庾亮传》。《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

*慈禧太后的“罪己诏”*:清末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本就积贫积弱的清王朝更加衰朽不堪。彼时由摄政王载沣和慈禧太后监国执政,擅权跋扈的清朝实际掌权者慈禧曾以皇帝的名义向朝野发布过一道罪己诏。慈禧是因为纵容、庇护、唆使义和团攻打使馆、焚烧教堂,洗劫教民,引起英、法、德、美、俄、意、日、奥匈八国联军杀入京师而向天下颁发的一份“检讨书”。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痛定思痛,居然反思因为自己鲁莽之举为国家民族招惹了一场几乎塌天的大祸,深感对不起反对向列强开战的光绪帝和东南各省的封疆大吏以及全国民众,丢尽了大清的脸面,在仓惶西逃的路上,她即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说:“造成此次庚子事变,“负罪实深”” ,“知人不明,皆朕一人之罪”。仅隔两天,慈禧又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承认自己没有及时觉察祸患,希望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的官员,如监察御史)担任起奏事之责,对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阙失,民生之休戚”,随时直陈无隐。随后,在1901年10月2日和12月2日她又先后颁发了两道懿旨,在这两道“罪己诏”中,她并未甩锅给傀儡光绪,都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引咎自责”之意公开告知庙堂上的大小官员和天下百姓。

“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对于粟裕因作战不力“自请处分”的报告,毛泽东代表军委给予了明确的回复。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分兵作战,但由于多种原因,部队连续作战不力,先后受挫。

为此,负责战役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起草了一份电报稿,准备上报军委,电报中他对华野近段时间作战不力做出了分析和总结。

但华野司令员陈毅、副政委谭震林对粟裕电稿中关于作战受挫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没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份电报没能发出。

于是粟裕另行起草了一份自己签字的简短电报上报军委,电报中他引咎自责,请求处分。

这下豁达豪爽的陈毅坐不住了,他认为部队作战受挫,不能把责任让粟裕一个人来承担。

于是他又致电军委,公正地对粟裕作出了高度评价:“我认为我党20多年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

然后陈毅找到粟裕,两人敞开心扉,彻夜长谈。

虽然出现分歧,但陈毅的姿态和粟裕的豁达并没有让两人因此而产生隔阂。

而毛泽东不追责、热情鼓励的电报也让粟裕完全放下了包袱,而后振作精神的他不负众望,运筹帷幄,用一场接一场的胜利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粟裕与陈毅从八一南昌起义时期开始,相知、相交、相伴数十年,“陈粟”搭档绝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典范,特别是在变幻莫测战场上的绝隹表现,丝丝入扣,相得益彰。关于两人在战争中肝胆相照、默契配合,作家关河五十州在《战神粟裕》一书中就有着精彩详尽的描述。

粟裕、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创建新中国的革命征程中功勋卓著,他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入手一本《战神粟裕》,读后必有所获。

#423知识节#

【德行胜妖魅】高密人单作虞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山东有一大户人家,家里的粮仓无故起火焚烧,主人还以为是偶然留下火种引起的。不久,家里又屡屡发生奇怪的事变,全家乱作一团。

一天,厅堂上发出砰磕的响声,陈设在那里的玩器全部破碎。主人向来性格刚劲,厉声叱问:“青天白日之下,是什么妖魅敢来作祟?我将在神的面前诉你的罪。”只听见屋梁上高声答应说:“你喜欢射猎,杀了我许多子孙。我对你恨之入骨,到你家等候机会已经八年了。你祖宗恩泽深厚,福运未尽,中霤神、灶君、门神禁止我不要乱动,我无可奈何。现在你家兄弟外争,妻妾内讧,一家人各分朋党,简直像仇人一样。败落的迹象已经出现,恶气也已产生,诸神已不享用你的祭祀,邪鬼已窥视你的家门,所以我可以称心快意了。你却还处在糊涂之中!”声音愤怒而宏亮,全家人都听到了。

主人内心恐惧,若有所思,拍胸叹息说:“妖魅斗不过德行,这是古训。不修养德行,对妖魅有什么好责怪的?”就叫来弟弟及妻妾,说:“我们距祸害不远了,幸而还未到来。我们如果能够放下以前的怨仇,每人赶走自己的私党,幡然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还可以挽救。今天的事,从我做起。你们听从我,那是祖宗的威灵,子孙的福气。如果不听从我,我将隐居山林去了。”他反复开导劝说,引咎自责,泪水涔涔湿透衣裳。众人内心感动,一起伏在桌上哀号,立刻驱逐十多个挑拨离间的奴婢。凡是彼此相互倾轧的事,都马上改掉。从猪圈里牵来猪,歃血对神盟誓说:“从今往后,怀有二心的人都像这猪一样的下场!”众人正在彼此谢罪,听到梁上跺脚说:“我本想报仇却又泄露内情,这是我的过错啊!”叹息着离去。这是乾隆八、九年间的事。(故事来自《阅微草堂笔记》)

我人都看傻了!近日得了几本奇书,翻了几页就震惊了。[吐血]

现在居然都有专门驯服男性的工具书了,真不知道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进步。

摘录其中一本书中的”金句“:

什么是男人最好的彩礼:“女王训诫时要两手贴紧,立正站好,不得有心不在焉之行为,女王犯错时要引咎自责,自揽黑锅,不得有不情不愿之行为。”[what]

不得不说,社会的确是进步和开放了,开放到什么样的言论都可以自由发表了。

话说回来,我们人类社会不也是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如今,女性崛起了,男人们多让着点女人,也属正常。

古代的女子要学三从四德,从小读《烈女传》,死后还要立贞节牌坊,想来也是够凄惨的。现在社会文明了,男女平等,也应该让男人们也学习下《男德》。

我承认,现在的确有不少大老爷们不够尊重女性,也不怎么疼自己的妻子,建议这帮人学习一下男德也无可厚非。

不过那些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和拳师,我还是建议国家好好整治一下,如今年轻人们都不愿意谈恋爱结婚,还不都是给女权们搞怕了。这样下去,哪来的三胎,连头胎都没了![笑哭]

中国男人已经活得很累了,就别再多增加一门男德课程了,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凡事商量着来呗,都别搞事情。[翻白眼]

#我要上微头条##我要上 头条##男女平等##极端女权已成网络毒瘤#

司马昭掌权后常思篡逆,路人皆知,但不便直接动手,因为世人皆知魏帝曹髦才是天下之主。唯一可行之策是魏帝自愿禅让,但曹髦不但不愿意,反而想把司马昭除掉。矛盾激化了。

不甘坐以待毙的曹髦,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宣布讨伐司马昭的决定。三王一听,骇得魂飞魄散,其中王沈、王业飞告司马昭以求脱祸,王经付以默然。“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司马昭使其心腹贾充应变。

魏帝的队伍着实可怜。《三国演义》中说的是,“殿中宿卫苍头官僮三百馀人”,都是些保安、保洁之辈。但皇帝亲征,仍然非同小可。曹髦先是在东止车门遇到了入宫的屯骑校尉司马伷(司马昭弟弟)的队伍,在曹髦麾下众人的呵斥下,司马伷率队退却了。

势在紧急,司马昭使贾充率队应战。《三国志 贾充传》说,“充率众距战于南阙。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汉晋春秋》讲得更详细一些,“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魏末传》说的是“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现代刑法学注重的致命一击,其实无关宏旨,研讨此事的关键是,司马昭究竟向贾充下达了弑君之令没有?贾充向成济兄弟下达杀人之令没有?二人是否是自己加的码?

先说后一个问题。我认为贾充没有明令,只是强烈暗示。《三国演义》是漫画历史,书中写的是:”充曰:‘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遍查史书,除了《魏末传》说贾充下了“杀之”命令外,其他均无。

《三国志 贾充》本传:高贵乡公之攻相府也,充率众距战于南阙。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

《晋书 文帝(司马昭)》纪: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

《汉晋春秋》: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晋纪》: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如天、如日,是绝对不可冒犯的,贾充出生于世家族,受过良好教育,怎能不知,岂敢公然下达“杀之”命令?他只须说,司马公养你们多年,就是为了今天,问什么问?有什么可好怀疑的?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成济这种莽夫,哪里懂职场高级游戏规则,遂公然弑君,落入万劫不复之境。成济公然弑君,是自己加码。

同理推之,司马昭也不会向贾充下弑君令。但凡是个人,就不敢把这种龌龊肮脏的念头,公然摆到台面上讲。他讲了那种话,就不配再居此位,就会被别人利用甚至反制。

成济弑君后,司马昭很是狼狈。《晋书·文帝纪》:帝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不至。帝遣其舅荀顗舆致之,延于曲室,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

为了善后,他托关系把德高望重的尚书仆射陈泰请来密室咨询,“玄伯啊,出了这事,天下人会把我怎么样呢?”显示出很害怕的样子。陈泰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职场老油条,他严肃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司马昭不愿也不敢杀心腹,问能不能找一个级别更低一点,陈泰义正辞严地说:只能找级别更高的,不能找更低的,说罢告辞而去。级别比贾充更高的,就是司马昭自己了。司马昭请陈泰请了个寂寞,最终还是归罪成济了事。

不过官样文章还是要写的。司马昭上书太后,说曹髦为谋危太后,先攻自己,自己自保时戒将士不可伤了皇帝,“而济遽入陈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陨坠?”成济自作主张,害死皇帝,我引咎自责,哭得昏天黑地,恨不得自己也去死,现准备治成济大逆不道之罪。太后的回复很有意思,她说我的儿子(曹髦)不孝,岂堪天下之主,因此大逆不道是说不上的,但大将军(指司马昭)既然说得那么诚恳,那就照此办理呗。司马昭遂将成济夷灭三族。

三王中,王沈、王业没事,王经却被司马昭办了,因为“贰于我(不忠于自己)”,可见三王明处是朝廷重臣,实际上是司马昭的坐探。《三国演义》把王经刻画为忠臣,是没有史实依据的。

同样是加码,贾充不但性命无忧,还获加官晋爵——“进封安阳乡侯,增邑千二百户,统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而成济却被族灭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职场有风险,加码须谨慎。只有像陈泰那样,既忠于职守,又不违良知正义,才能安全。

【为何罕有“引咎辞职”的官员?】#湖北十堰燃气爆炸已致25人死亡#对于恶性事故,国内舆论以前经常提出要问责官员,不过“引咎辞职”似乎很少见。甘肃白银越野马拉松赛事致死21人,最终是白银市景泰县委书记李作璧跳楼自杀,不知道是“引咎自责”,还是“畏罪自杀”,但都没有面对公众做出“引咎辞职”的表示。而今,十堰燃气爆炸案暴露的问题也很大,居民区长期留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有没有领导人“引咎辞职”?

#十堰爆炸事故调查组成立# 当然,对于有担当、经得起考验的领导干部而言,勇敢提出“引咎辞职”,也不失为以退为进,平息舆论的一种方式。因为新版《干部任用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此表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但是,倘若官员存在经济问题或违法违纪行为,必然经不起组织查处,主动“引咎辞职”反而可能加剧了在利益团体的划界,或成为替罪羊,最严重者,最终可能是以死了结。从这个逻辑来看,也许,敢于“引咎辞职”的,都是真正“可以挽救的官员”。头条热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