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鲁迅的圈子》有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鲁迅的圈子》有感

时间:2021-08-19 10:53:42

相关推荐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鲁迅的圈子》有感

本来计划春节带孩子去一趟绍兴,没想到1月20号公布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消息,打乱了我们的全部行程,于是及时调整假期计划,这个春节哪儿都不去宅在家中,为了自己平安,也不给国家添乱。

于是每天有了大把的时间来消磨,原来一个月4本书的计划在20号就提前完成了,从现在开始挑战每天读一本书,坚持2天了,只是着读后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写下去,或许还会继续之前的粗糙感,还望多多谅解。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第5本《鲁迅的圈子》,全书230页,用时8小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学过鲁迅先生的诸多文章,《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雪》

《藤野先生》《阿Q正传》《药》《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祥林嫂》等等。

记得学生时代有这样一个段子,最怕的三件事,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大概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吧,在加上少年时代对文中描述的时代并不了解,所以体会也不深刻,背诵起来当然困难,有了儿时的基础,时隔多年重新捡起,除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外,又多了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这大概是岁月的积淀和阅历带来的新的理解吧。

这本 《鲁迅的圈子》是以鲁迅的五个住所为节点,分别描述了鲁迅和他的朋友们交往的故事。

有些人陪伴着从小到大,至死不渝,有些人共同走过生命中最灿烂的日子之后却渐行渐远;

有些人走进生命中的日子虽短,却让人一生难忘。

鲁迅一生交友无数,有的人在无数个节点帮鲁迅度过难关,有些人是在落魄时投靠鲁迅,鲁迅无偿的提供各种帮助。通过与这些朋友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更全面的鲁迅。

五个时间节点

19-19的绍兴会馆(北平)

19-19的八道湾(北平)

1924年-1926年的阜成门西三条(北平)

1927-1930年的景云里(上海)

1931年-1936年的大陆新村(上海)

01

鲁迅的红粉知己们

许广平:

许广平和鲁迅是我们早已熟悉的故事,她与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相识,一个是学士渊博的教授,一个是青春靓丽的年轻学生。

当时鲁迅已经搬到了八道湾,当时许广平和几个女同学在节假日时长长跑到鲁迅家中聚会,帮着做一些采买和校对书稿之类的事情。

后来因为在鲁迅家中将先生灌醉,引起一些误会,二人通过书信解除误会,也通过书信,二人关系越走越近。

后来鲁迅南下广州时,与许广平挑明关系,后来又到上海的景云里,二人开始正式同居。

许羡苏:

许羡苏也是鲁迅的同乡,因为被家中逼婚又生活窘迫,无奈投奔周家。却意外得到周老太太的格外喜欢,后来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成为了鲁迅的学生,并且多年来照顾周家大小事务,是名副其实的周家大管家。

其实许羡苏和鲁迅的来往信件是最多的,也是在北平那段日子里照顾鲁迅最多的人。

当许羡苏知道了鲁迅在上海已经和许广平同居之后,许羡苏默然地退出,离开了周家大院,并且迅速地嫁人。

虽然她和鲁迅地关系并未言明,但是这么多年的等待和朝夕相处,相信二人早已心知肚明,只不过造化弄人,二人最终无缘。

萧红:

鲁迅居住在上海地大陆新村时,在那最后几年的时光里,萧红时一个特殊的存在,鲁迅对待萧红更像是对孩子般宠爱,在写作上更是屡屡提携。

萧红情路坎坷,婚姻和爱情一直不顺利,却总能在鲁迅哪儿寻得安慰和宠爱,并且可以随意洒脱,收获久违地孩子般的快乐。

02

一生的好友

许寿裳:朝夕相处,延绵一生的友谊

绍兴老乡,一同留学日本,发小加同乡,同乡加同窗。

许办刊物,鲁迅写稿;

许做了北京女子师范的校长,鲁迅就成了本校的客座教授;

鲁迅因“北师大风潮”被免职,许也用辞职威逼,断了自己的后路;

鲁迅做了中山大学的教务主任,许也就成了该校的教授;

许的长女要结婚,鲁迅帮他操办;

这两个人35年的友谊中,有时朝夕相处的,这几十年里,无论鲁迅先生的名气多大,社会地位多高,都不曾影响二人之间的友谊。一生有这样一位至交好友,乃人生幸事!

孙伏园:

当年孙伏园在办《晨报副刊》时单独开辟了一个专栏,并向鲁迅约稿,这才催生了《阿Q正传》。

早年间在杭州时,孙就做过鲁迅的茶童,后来到了北平,又在北大重新做了鲁迅的学生,两人可算是忘年交了,鲁迅也一直把孙当自己的孩子看待。

后来因为鲁迅的一篇讥讽徐志摩的打油诗未能刊登在《晨报》上,和总编闹翻了而离开了《晨报》。

后来在鲁迅的推荐下成为了《语丝》的主编,多年的历练,让孙伏园成为了后世著名的“副刊大王”。

恩师章太炎:

鲁迅与章太炎即是同乡又是师生,二人在日本结识,鲁迅对章太炎是仰慕已久。

后来参加了章太炎举办的“章氏国学讲习会”,鲁迅是最认真听课的学生,后来又在章太炎的帮助下开始翻译小说。

章太炎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敢做敢为,孤傲不羁的个性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在《药》《狂人日记》中都能看到章太炎对鲁迅的思想影响。

陈寅恪:

与鲁迅相识于去日本留学的游轮上,那时陈还是个12岁的孩子跟哥哥陈衡恪一起留学。

后来陈寅恪回国做了蔡锷的秘书,与这时在北平的鲁迅交往甚多。

后来再度出国,与鲁迅逐渐生疏,但后来据陈自述,只因鲁迅名气越来越大,不想成为鲁迅口中的“谬托知己”和“无聊之徒”,这大概就是陈孤高和自尊的一种证明吧。

宋庆龄:

宋庆龄、蔡元培和鲁迅曾被人称为岁寒三友,宋庆龄只要时重要场合必邀请鲁迅到场,并多次向鲁迅提供帮助,安排住所,找医生照看鲁迅身体,并且在鲁迅去世后,宋庆龄主动担起了丧礼的全部事宜,成立治丧委员会,承担一起丧礼开销,并将鲁迅的墓地选择了上海万国公墓。

03

“始乱终弃”的好友,最终渐行渐远

钱玄同:

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刊物时,鲁迅受钱玄同之邀,动笔写了《狂人日记》,从而让鲁迅一炮而红。

在后来的“北师大风潮”中,两个人也完全站在同一战壕里。

后来在鲁迅移居上海后逐渐靠拢毛泽东的革命文艺之后,让两个人渐行渐远,直至后来关系越来越恶化。

蔡元培:

鲁迅一生中能称之为先生的人,只有章太炎和蔡元培。

他和鲁迅又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收藏古碑和拓片。

鲁迅还在蔡的邀请之下设计了北大的校徽。

蔡还帮鲁迅在南京政府的教育部谋了个差事,后来教育部搬到北平之后,蔡元培又帮鲁迅在北大做了兼职讲师,鲁迅辗转去了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时,蔡元培又聘他为大学院的特约撰述人,而这几份工作都是拿着丰厚工资却不怎么需要付出的差事,可见蔡元培对鲁迅的帮助之大。

而后来因为北大的一起学生事件,鲁迅先生公开批评蔡元培,后来在《无花的蔷薇》中再次批评蔡元培。

即便如此,在鲁迅逝世之后,蔡元培仍是鲁迅治丧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胡适:不打不成交的朋友

鲁迅住在浙江会馆期间,就经常与胡适来往,那时他俩同属于北大的同事,二人常在鲁迅家中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讨论文学鉴赏之类。

二人最早的嫌隙源于鲁迅的一篇《忆刘半农君》,书中曾讽刺胡适微软不够坦荡。

后来鲁迅在一篇《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一文中,讽刺以新月派作家,也同时对胡适的站队表示不满,二人渐渐分属不同阵营,一个靠左,一个靠右,渐行渐远了。

陈独秀:

鲁迅和陈独秀的结识还时源于《新青年》报刊,因《狂人日记》的大火,使得鲁迅持续为《新青年》写稿,并在陈独秀的建议下出版了作品集《呐喊》。

后来却因鲁迅骂新月派的一篇文章,让陈独秀误认为时在映射自己,由此二人产生误会,并逐渐生疏。

刘半农:

鲁迅曾经说过一句,“我佩服陈(独秀)胡(适),却亲近半农,可见鲁迅和刘半农的关系,二人结识也时在鲁迅居住在绍兴会馆之时。

刘半农虽然读书不多,也算是少年天才,无奈读中学时,因母亲病重,中途为冲喜结婚而中断学业,后来也接受蔡元培邀请做了北大的讲师,在《新青年》报社中,也因自己的学历被其他同仁排挤,后来半农为雪前耻,决定赴法留学。

后来联系减少,二人也逐渐疏远。

08

鲁迅一生最喜欢提携年轻晚辈,无论是经济、生活上还是在写字方面,都是来着不拒,帮助了许多年轻人,并且和他们都成为了往年之交,像

萧军、巴金、成仿吾、白薇、胡风、柔石、冯雪峰等等,这些人即是晚辈,又像学生,又是好友,他们在鲁迅最后在上海的几年里,彼此在对方的生命里都留下了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句给自己的自述再贴切不过了。

他一生交友无数,写杂文无数,也骂人无数,提携年轻晚辈亦是无数。他刚直不阿,他一生为民请命,他只为人们书写文字,为此坚决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在回台静农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不可智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成了翰林文学,义务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先生眼界之高,心之所向,当然不是同时代的人所能理解,即使放在现在又有谁能由此境界呢?

他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永恒的战士,值得我们世代怀念。

读完鲁迅的这些与圈内好友的见闻趣事和彼此之间的争吵、纠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的杂文。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第5本《鲁迅的圈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