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好看病 看好病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撑起我区群众健康“保护伞”

好看病 看好病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撑起我区群众健康“保护伞”

时间:2023-05-31 21:25:06

相关推荐

好看病 看好病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撑起我区群众健康“保护伞”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群众撑起“健康伞”

——渝北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

年系列报道之医疗服务篇

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时间长河,浩浩荡荡,打开渝北医疗体制改革的时间轴,渝北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从初始的门诊部到如今床位近千的现代化医疗机构比比皆是,从三五人团队到职工上千人,从“老三样”到拥有大型现代化精准设备,从医生坐诊等病人来到主动为签约居民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一次望闻问切,每一张治病良方,每一步攻坚克难,都记录下了渝北医疗事业发展的足迹。

这70年来,渝北的医疗资源、就医环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而卫健系统让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的初心一直未变。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队伍人才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着手,改善我区医疗环境,不断强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确保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为群众健康撑起“保护伞”,让渝北百姓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硬件改善 提升群众就医质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渝北医院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问及渝北医疗服务的变化,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邓正君感叹道,作为一名在渝北医疗战线上奋战了33年的资深大夫,他亲身经历了渝北医疗卫生行业的巨大变化。“几十年前,渝北还是江北县,那时的江北县分为十余个区,每个区有一个医院,但条件都比较简陋。”他说。

上世纪80年代初,邓正君开始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那时候的江北县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区人民医院,规模小又老旧,医生问诊只有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这‘老三样’。”邓正君回忆起几十年前的诊疗环境感叹道,他告诉记者,当时的江北县医院,作为江北县境内最大的医院,也仅有3栋楼房、100余名医务人员,检查项目只有血常规、胸片、黑白超声等有限几项,很多病患的病因无法依靠设备检查出来,都只能依靠医生凭经验来判断,不少疑难杂症医院也没有条件医治,病情严重的病人只能选择去市里的大医院去诊治。

随着渝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为此,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全区医疗卫生条件蒸蒸日上,区人民医院也是一年一个样。除了医院的面积和病床不断增加,各种新设备也在不断引进,CT机、三维彩超机、核磁共振仪、生化分析仪等等,科室也是越分越细。如今,区人民医院有临床医技专科32个,开放床位710张,年门诊量60万余人次,年住院3.5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区人民医院积极搭建新的项目平台,目前,渝北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新建项目平台4个,升级专业工作平台9个,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项目近百项,涵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生化和临床分子诊断等医学检验亚专业学科,渝北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70年来,区人民医院的成长历程,是渝北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展,先后启动了区人民医院“三甲”项目、区中医院“三甲”项目、区二院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满足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并引进了重医附三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等优质医院,有效推动了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医疗机构785家,其中公立三级专科医院2家,二级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中心卫生院1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血透中心1家,医学检验所2家,民营医院56家,共有床位7201张,每千人床位数5.9张。

广纳贤才 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这几十年来,渝北的医疗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礼环告诉记者,1985年,刚从泸州医学院毕业的杨礼环被分配到江北县,并安排到当时的龙兴区人民医院(现龙兴中心卫生院)。“全院只有20-30名医务人员,夜班值班都是统值,也就是晚上送来的病人,不管值班医生是哪个科室的,任何类型的病人都得去诊治,我这个内科医生还兼职过不少次妇产科医生。”1989年,杨礼环被调到当时的江北县医院,刚到医院工作时,杨礼环的本科学历就算是最高学历,而如今全院在岗职工近1000人,其中高级人才124人,硕博研究生176人,极大地充实了医学检验科、儿科、药剂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及麻醉手术室等科室人才队伍建设,涌现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整体人才素质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科研能力大大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技术与人才的双重支撑下,区人民医院目前已能够独立开展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全脑血管造影术等多项高难度新技术项目,该院的儿科成功申报市级区域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学科,与重医大儿童医院建立了长期的会诊转运机制并成为其技术联合指导科室。

此外,作为渝北区医疗卫生行业的“排头兵”,区人民医院把广纳贤才的人才引进平台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制定相应政策筑巢引凤,对客座专家采取柔性方式引进,对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以直接方式引进,近5年,直接引入正高5人,副高24人,柔性引进特聘专家9人,通过人才引入成功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区域重点学科1个,人才强医成效显著。

人才是带动医疗行业发展的引擎。在人才建设方面,区卫健委实施“人才强医”战略,出台《渝北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采取公开招录、基层考核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招录,为基层医疗机构引入一大批优质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目前全区共有在岗人员114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87人,每千人医师数2.8人;注册护士4177人,每千人护士数3.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70人、中级职称709人、初级职称473人,形成了分层分类的人才梯队。同时,区卫建委通过“三基三严”技能练兵、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安排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强化医疗队伍培训,提升基层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创新机制 打造基层医疗新模式

“几十年前看个严重点的病要坐三个小时的车到市里去,那些药都贵得很!”谈及在渝北看病就医的变化,两路街道居民邓静华感叹道,“现在,渝北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看病越来越方便了,医院环境更干净整洁,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也有很大改善。”她说,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都要为其父母进行免费健康检查,还经常通知他们去免费监测血压、血糖,提供用药和生活方式指导。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家住木耳镇的任贤明,“现在生病都不用去太远的地方,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得到区人民医院的专家会诊。”他说。

我区积极深化医联体建设,构建市、区、镇街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据悉,,区人民医院成立了渝北区远程医学中心,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为技术支持,构建了三级远程会诊系统,并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成立了渝北区消化系统疾病远程会诊系统。“当镇街卫生院遇到疑难杂症需要某专科的专家会诊时,主管医生会与远程中心联系,我们会通过后台系统发送消息通知会诊的专家。”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欧文说,同时,当区人民医院遇到难题会通过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联系北京301医院专家请求会诊,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会诊1755例。

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我区设立了健康扶贫医疗基金,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我有肾结石、胆结石、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之前到统景中心卫生院住了十几天院,我以为要花好几千,没成想,来的时候医生告诉我不用付钱,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我只交了57块钱。”今年64岁的陶洪安说,他家住在统景镇前锋村,是渝北区的建卡贫困户。去年8月,区卫健委向全区的贫困人口制作发放了健康扶贫就医卡,只要就诊的时候出示就医卡,便可以享受健康扶贫优惠政策。

“区内每位贫困患者均有健康扶贫就医卡,一人一卡,就医时与医保卡同时出示,便于精准识别身份,实施救治救助。”统景中心卫生院院长、支部副书记刘崇强告诉记者,以统景中心卫生院为试点的渝北区内所有公立医院均为农村贫困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农村贫困患者在定点医院就医时无需缴纳住院押金,出院时通过健康扶贫兜底保障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可实现区内公立医疗机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减轻贫困患者的就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更好地保障了老百姓的健康。

截至7月底,渝北区已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已救助贫困患者17205人次,救助金额729.23万元,并从起,经兜底保障后贫困患者住院个人自付比例降至7.51%,门诊个人自付比例降至11.69%。

文字 蒋婧

图片 任天驹

原标题:《好看病 看好病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撑起我区群众健康“保护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