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生与死 毁灭与救赎——重读余华老师的《活着》

生与死 毁灭与救赎——重读余华老师的《活着》

时间:2018-09-20 12:22:49

相关推荐

生与死 毁灭与救赎——重读余华老师的《活着》

近日无事,重读经典。

中国现代小说作品里,我最喜欢也是最不喜欢的就是余华老师的《活着》。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还在大学,那次的阅读经历真是让我难忘,特别是读到书中写到有庆因为积极献血而被无良医院工作人员吸干致死以及凤霞因为产后大出血而亡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那时候就想把书扔了,不读了,心中抱怨余华老师怎么能把人写那么惨。但后来,忍不住又开始读,直至读完,然后好久都没碰那本书,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读完整个人心态崩了。

参加工作后,又仔细读了一遍《活着》,读到有庆和凤霞死的时候还是会哭,但没有那么不能接受了,也许是社会阅历的增加,变得理性和麻木了。近日,拜新冠肆虐,在家里封闭的时候,又把《活着》拿出来读了一遍,读完合上书后,我觉得我应该为这本书,为我的阅读经历写点什么,就当是读后感,也当这么多年与此书有缘且相遇相知的总结。

生与死的对立

《活着》这本书大概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好好地活着——生。余华老师写“生”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是写得非常隐晦的,全书写徐福贵的故事,最后一家其实都活在福贵的心里,只是都幻化成耕牛的形象,关于这,书里有这样两段描写,“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了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我问:‘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有了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除了这些,还有些对于“生”这个概念的描写都是不主动,不显眼,甚至是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比如书中一开始关于公公与儿媳扒灰的描写,比如进人大院,着短裤男殷勤的舀水示意别进屋的描写,比如电筒照池塘,两具肉体重叠的描写,你可以把这些看成是淫秽败俗,但这些同样也是活着,乃至于新生的寓意所在。

书中还有一段关于“生”的叙述就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话在我的理解里是生与死最终的交锋,“土地”作为一名战士,用自己的力量迎接着死亡的到来,“女人们”等待召唤着自己的儿女,死的力量是强大的,但“生”的希望还是有的,黑夜终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如果说《活着》一书里描写生这个概念是隐晦的、被动的,那他对死的描写则是暴虐、令人刻骨铭心的。整个作品对于死的概念是扭曲的,非理性的。这不光光体现在对福贵家庭成员相继死去的场景描写里,还包括几千名国民党士兵因为暴雪天冰冻暴尸在外,包括老全、春生的死等等。这里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原因,也有生命在制度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在特殊的历史舞台上,生命的谢幕变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也许就是小说的魅力吧。

生与死的对立贯穿于《活着》整本书。该死的没死,活得好好的,比如福贵,生为地主少东家,吃喝嫖赌俱全,他没死;比如国民党的那名连长,最后也只写他逃远了;比如县长夫人,这个符号式的人物变相地夺走了有庆的生命,围绕在她身边的一群人也没死。该活的却个个都死于非命,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徐福贵的家庭成员身上,比如有庆,这是个善良、懂事、勤劳的孩子,除了学习不怎么好大概就没有其它缺点,还有个长处,善于长跑,可最后也是死得最凄惨,死的让人想哭喊却又无言呐喊;比如凤霞,勤劳、顾家、善良,少时因为父亲福贵被抓而生了一场病,变成了聋哑人,但她并没有杞人忧天,仍然坚强地活着,直至嫁给了二喜,我们都以为她能过上好生活时,难产大出血却夺走了她的生命;比如家珍,坚韧、善良、身残志坚的中国底层妇女代表,对徐福贵逆来顺受,即使福贵嫖赌不恋家时,仍然用当众下跪的方式试图挽救福贵,即使福贵败尽家产,一夜从地主变成贫农时,仍然在他身边不离不弃,最终在患上软骨病,儿女相继离世的打击下,终于溘然长逝;还有二喜和苦根,个个死的突然,死的震撼。

在这场生与死的对立,矛盾和洗礼下,我不禁想问,余华老师究竟要带给我们什么?在余华老师的中文书序中有这么一段“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活着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高尚?这是一个崇高的命题,我带着这个命题重新投入到《活着》的世界,我慢慢找到了超脱生死之上的另外一种解读:毁灭与救赎。

《活着》一书经历了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土地革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下正是中国破除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年代,正是我党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国家治理的年代,这个年代体现在书中就是对毁灭的描写,既是对旧秩序的毁灭,也是因为错误施政对底层普通劳动人民正常生活的毁灭,这种毁灭是历史的发展,也是历史的阵痛。而福贵一家则是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个照影,一个把所有毁灭集于一身的缩影,正是这种缩影,才使得矛盾冲突表达得这么尖锐,这么动人心魄。我们在为有庆为凤霞为家珍等人的死痛心疾首,在责怪作者将一切苦难降于这一家庭的时候,余华老师则悄悄把救赎这一主题放进书里,慢慢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书里关于徐福贵的家世有过这样一段描写,“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这段文字写在福贵欠了赌债,把家产输个精光之后福贵父亲对他说的一段话里,到这里为止,福贵用自己的败家毁灭了家产,变成了另一种“无产阶级”,而到书的最后,福贵在家人都相继离世后,用自己劳动的积蓄又买了头牛,通过买牛,福贵达成了他人生的救赎。(福贵一家羊出些很多次,我觉得这是作者有意这样设置的,关于福贵家的羊,我会在另一篇文中来阐述)结合书一开始以“我”这一特定的第一角度说的第一句话来看,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左右,这个时候正值小平爷爷南巡之际,改革开放已有一段时间,国力比之前已经有了显著增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前文说到历史上的错误施政带给广大劳动人民深刻的苦难,而改革开放却用大智慧和大魄力带给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民以新的救赎,我想这也许是余华老师在文中隐藏的另一种救赎。

《活着》这本书不长,全文也就12万字,但整本书情节紧凑,抓人心弦,引人深思,荡气回肠。我将会试着把我对这本书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对于我解读错误或者思考不当的地方不吝指出,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