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名城话廉|苏州:沧浪水濯姑苏廉

名城话廉|苏州:沧浪水濯姑苏廉

时间:2019-06-17 07:07:25

相关推荐

名城话廉|苏州:沧浪水濯姑苏廉

因水而兴的苏州,有气势恢宏的长江、大运河,也有温婉动人的沧浪之水。或清新淡雅,或热情奔放,那是水带给城市的独特气质。

这些,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的苏州会出现那么多清官名吏了。

据记载,为官后的范仲淹,不仅严于律己,对子侄小辈的要求也甚严。他曾多次写信给小辈,再三要求他们清廉当官。景元年(1034),45岁的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虽然只有一年任期,却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创办苏州府学。

试想,当受到苏州府学浸润的青年文人学成奔走四方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世界,必然已悄悄烙下这样的印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唐宝历二年(826),大诗人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他为官清正,在苏州任内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发动民工开掘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虎丘山塘河堤,花农“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白居易离任苏州时,甚至有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边是沧浪之水川流不息,一边是“一清如水”的精神气质生生不息。

钟灵毓秀的苏州,自古即是文化昌盛之地,古人的清廉思想一脉相承,清官廉吏比比皆是。清廉之士俞桢、自带衣食任太守钱昕、正直清廉王鏊、学行醇正吴一鹏、冒死直谏海瑞、“不取人一钱”周顺昌……从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到官职低微的九品巡检,尽管职位不同,专事相异,但各有政声,清操示人。

明崇祯七年(1634),60岁的冯梦龙一衫青衣,从苏州出发,跋山涉水,足足走了半年,赴千里之外的福建寿宁任知县。

一个在富庶苏州长大的书生,来到闽东大山深处,筑城墙、建谯楼、设司更,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整顿学风,严禁溺女弃女陋习,杜绝巫医,给了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寿宁。至今,寿宁还流传着冯梦龙“一念为民之心”、智断悬案的故事。而如今,在苏州相城区的冯梦龙村,一个集廉洁教育培训、冯梦龙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廉政教育基地已经落成。

从数百年前到现在,一个个廉洁的士子,一段段廉政的佳话,穿越时空。

1956年,昆曲《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后,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十五贯》讲的是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故事。他在任期间,勤于政事,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况青天”。任期结束时,一万三千人联名上书,恳请连任。去世之日,苏州郡民罢市,如哭私亲。《十五贯》这出戏曲,使况钟顿时享誉全国。

,由姑苏区纪委和双塔街道联合创作的廉政越剧小戏《让园》,第三次走上央视,并摘得《梦想微剧场》金奖。这部以范仲淹让园故事为背景、弘扬廉政文化的小戏出演以来,深受群众欢迎,载誉无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深厚的历史底蕴,为苏州廉政文化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水,支撑起的是人们对廉政文化的历史自豪与价值认同。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清官廉吏典型,用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今人。基于此,况公祠、桃园“百廉馆”、暴式昭纪念馆、“清风堂廉石文化陈列”等一大批廉政文化示范点或教育基地在苏州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苏州成功将“廉石”申报为全国首个廉政文化注册商标,提炼出“廉俭、厚德、正义、民善”的“廉石精神”,赋予了“廉石”新的时代内涵。

在苏州,廉政文化遍地开花。张家港市的“港城清韵”、常熟市的“碧水琴川”等,形成了一个同频共振的“廉石”品牌群,成为苏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精神财富和具体抓手。

文化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古往今来,苏州以“廉石精神”为内核的廉政文化,塑造了苏州一清如水、风清气正的官员群像。“廉俭、厚德、正义、民善”的“廉石精神”,早已渗透在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种种细节上,并丰富升华成了新时代的苏州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

链接:

千年廉石

苏州文庙府学明伦堂前,有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承载着1700多年前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真实故事。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吴郡(今苏州)人陆绩任广西郁林太守期间,清正廉明、肃贪拒贿,深得百姓爱戴。任满归乡,他空船而回,因船轻浪大,无奈只得用一巨石压在船舱。回到姑苏后,陆绩舍不得扔掉这块石头,便置于旧宅庭院中,起名“郁林石”。这块无名的“压舱石”,被后人敬称为“廉石”。

明弘治九年(1496),监察御史樊祉巡视苏州,听闻陆绩其人其事,大为感动,亲题“廉石”二字,命匠人刻于石上,并放置于闻德坊(今察院场)北察院的东侧碑亭之中,以警示百官廉洁。至此,“郁林石”有了“廉石”的美名。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出任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命人把“廉石”移到文庙府学况公祠前。在他眼中,“此石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可以救治愚顽,规劝儆戒世人。”

(作者 弓玺 卢迎春 黄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