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史上最牛水利工程2300年前就竣工 巴蜀成天府之国 助秦吞六国 邓小平题“造福万代“

史上最牛水利工程2300年前就竣工 巴蜀成天府之国 助秦吞六国 邓小平题“造福万代“

时间:2022-12-25 12:00:17

相关推荐

史上最牛水利工程2300年前就竣工 巴蜀成天府之国 助秦吞六国 邓小平题“造福万代“

十几年前余秋雨游历都江堰,留下“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赞美。都江堰市政府就用它来做口号~

“造福万代”更是邓小平的题词。

今天,就来聊聊都江堰,先说:四川。

关于四川这个名称,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指其境内的四条大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和沱江。

不管此说法是否准确,还是向我们揭示了四川是一个水系丰富,江河纵横的地方。四川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而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可是你们是否知道?

在2000多年前,那里却同时饱受着水患和旱灾的侵扰,灾害频发。

发源于川陇交界处岷山南麓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由北向南流经松潘、成都、乐山,在宜宾汇入长江。

因为岷江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多雨,其本身也有众多支流由崇山峻岭中汇入,河流落差大而水流湍急。特别是雨季到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

成都平原的地势西高东低,落差很大。从平原西侧流向南方的岷江就如同一个悬河。古时候,每当岷江洪水泛滥,奔腾而下,成都平原便成为一片汪洋。而一遇到干旱气候,又是赤地千里,庄稼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阻碍当地生存发展。

这种状况直到2300年前战国末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这要归功于秦昭王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和他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他们发现,岷江由陡峻的山谷进入成都平原时,流速突然减慢,江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便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一旦水势骤涨,自然是泛滥成灾。便计划在这个关键的交界处建设治水工程。

都江堰的设计规划是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将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做到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个主要部分。

通过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合理分配洪水期和枯水期岷江的流量。

宝瓶口

工程的第一步便是修建宝瓶口。李冰父子首先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在岷江的东岸有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只有打通玉垒山,才能使江水畅通地流向东边。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西边河道江水的流量,防止西边的江水泛滥,同时使得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缺水的东部,灌溉那里的300万亩农田,便能解除东边地区旱灾的威胁。

这玉垒山是一座石头山。战国末期火药还没有发明,将岩石凿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这却难不倒牛逼的李冰,它想到了用大自然本身的力量来解决这个困难。

是的,他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火将岩石烧红后浇上冷水,使岩石爆裂疏松,再进行开凿。

历经8年,终于将玉垒山末端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为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而玉垒山凿穿后分离出来的那部分山体被叫作“离堆”。

分水堰

宝瓶口开通引水工程完成后,起到了岷江分流的作用,但因岷江东岸的地势较高,江水还是不能按照需要流入宝瓶口。

为了使江水能够顺利流向东边的河道并达到一定的流量,以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决定在宝瓶口前边的岷江中修筑一道分水堰,就是将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砂石堆积基础上建成一个约800米长的狭长小岛,将江水分为两支:

一支由原先的主河道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使流入宝瓶口东河道。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大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分水堰建成后上游奔流而来的岷江被分为两半:西边称为外江,是岷江主流;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河道,进入成都平原。作为人工导流的内江,河床挖得得狭窄而且比外江深,而外江河床宽阔且浅。

这样,当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流向成都平原的水量。而当丰水季节洪水来临时,因为弯道动力学规律,水流大量冲向弯道内侧,也就是外江一侧。

同时由于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被称之为 “四六分水”。

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的入水口处河岸呈凹状,而外江入水口处河岸呈凸状,这样根据弯道水流的自然规律,比较清澈的表层水流向内江,而含有泥沙的底层水流向外江,就使得大量沙石从外江排走,这又称为“二八分沙”。

飞沙堰

为了更好地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通过内江流向灌溉区的水量变化无常,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紧靠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溢洪道前段修有一段弯道,带着巨大冲力而下的江水在宝瓶口受到河道变窄的阻碍,以及离堆的顶托,在附近形成了漩涡。

并且下层泥沙撞击东岸岩石后也会翻滚上来,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泥沙甚至是大石块都会被抛过飞沙堰流入到外江,这样泥石便不会淤塞在内江和宝瓶口水道,这就是“飞沙堰”名称的由来。

飞沙堰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剩余的沙石会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沉积,再用人工将其掏挖疏浚。

飞沙堰当时是采用竹笼装卵石,然后堆筑成堰的办法,堰顶修建到比较合理的高度,起到有效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量过大,在宝瓶口受到阻碍,使得水位上升到超过飞沙堰高度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让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过大,以保证内江及其下游的灌溉区不产生洪涝灾害。当然了,如今的飞沙堰已改为更可靠的混凝土浇筑。

为了便于观测和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刻制了三个人形的石桩,安置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的标准来确定水位。还凿制了石马置于江心,以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疏浚河道的标志。

都江堰修成后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和保护。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时断流整修的制度,称为“穿淘”。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的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而堰体的高度则修到与对岸岩壁上的印记相齐为准。明代之后又使用更为稳固的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而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它按照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势,以“无坝引水”为特色。工程布局巧夺天工,解决了泄洪、排沙和流量控制等难题。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可贵的是,它还经受住的汶川大地震而完好无损。历经2300年,这个不朽的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造福成都平原的人们。

1982年都江堰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李冰不愧为大神级的古代水利专家。其实李冰父子还真的是被封了神的。在都江堰内江东岸的山坡上有一座“二王庙”,庙里就供奉着他们父子二人,此庙原来是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南北朝时改为祭祀李冰父子。

宋代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称之为二王庙。

庙中的匾额楹联和碑文石刻都表示,《封神演义》中武艺高强、神通广大的二郎神就是与李冰一同治水的儿子李二郎。

人家二郎神可不仅是牵着哮天犬,手执三尖两刃刀的武夫,还是勤劳智慧的水利专家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