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恐龙是第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不仅正在发生 而且还在加速

恐龙是第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不仅正在发生 而且还在加速

时间:2019-12-31 02:39:37

相关推荐

恐龙是第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不仅正在发生 而且还在加速

我们知道地球上生物曾发生五次生物大灭绝,而现在第六次大灭绝将因人类影响而开始。科学家警告说,我们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上个世纪,数百种独特,珍贵的动物生命消失了。这就是大规模物种灭绝的样子,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部分。研究人员称,目前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物种大灭绝现象实际上正在加速,20世纪脊椎动物的大规模灭绝将会重演——但这一次,可能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就会有数百个物种永远消失。随着每一次多米诺骨牌的倒下,邻近物种的连锁反应变得越来越危险,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食物网的削弱使得任何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存都变得不那么确定。

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生态学家Gerardo Ceballos解释说: “我们为应对未来二十年的灭绝危机而采取的行动将确定数百万种生物的命运。”

五年前,Ceballos领导了一项研究,利用保守的估计揭示了物种灭绝的普通(“背景”)率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物种大量死亡之间的巨大差异。研究发现,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每100年有1万个物种中就有两种哺乳动物灭绝)大大低于今天的灭绝速度,而今天的灭绝速度是上个世纪的100倍。研究小组说,这有效地表明了大规模灭绝现象正在发生,因为“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近的灭绝程度,在地球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

该研究小组在的论文中写道:“我们可以自信地得出结论,现代物种的灭绝率非常高,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表明一场大规模灭绝正在进行中——这是地球45亿年历史上的第六次物种灭绝。”

现在,Ceballos和他的合作者又回来进行另一项研究,他们的新见解并不乐观。这一次,研究人员说,未来的物种灭绝速度可能被低估了,因为我们已经目睹了脊椎动物的快速灭绝,预计在未来会急剧增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使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国际鸟类组织的数据来研究那些被认为处于灭绝边缘的脊椎动物,它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地理分布范围,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1000个活着的个体。据研究人员称,在评估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中,有1.7%的物种(总共515种)符合这一描述,其中大约一半的幸存者少于250个。另有388种动物的繁殖情况略好一些-种群介于1,000至5,000个个体之间-但研究小组表示,其中84%的动物与濒临灭绝的515种动物生活在同一地区,这表明它们很可能被暴露在相同的地理威胁下,例如由于食物链中断,森林砍伐,污染或其他无数其他人类压力导致的生态系统不稳定。

研究人员写道:“处于灭绝边缘的物种之间紧密的生态相互作用,往往会使其他物种在消失时走向灭绝——灭绝物种灭绝。”

生态系统中某些关键物种的消失引发了“物种大灭绝”,这在生态学中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由于如此多的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大规模的物种大灭绝可能会比我们预期的更早发生,因为当动物的数量达到如此极端的程度时,它们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研究小组写道:“濒临灭绝的77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中,约有94%在上个世纪消失了。假设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都有类似的趋势,那么自1900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37,000个物种灭绝。”

如果515个物种濒临只有持续几十年,研究者大胆估计,然后,结合已知543种脊椎动物物种灭绝自1900年以来,物种灭绝率将会117倍的背景速度——高于研究者的五年前自己的估计,这意味着我们之前低估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研究人员说,如果我们采取行动减轻人类对生物圈的压力,现在还为时不晚。这可以通过实施广泛的野生物种贸易禁令,减缓森林砍伐,并承认所有5000以下的动物种群为极度濒危物种。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我们在这里谈论的其他动物的命运。

研究人员之一、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说:“当人类消灭了其他生物的种群和物种时,就相当于锯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肢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系统。对各国政府和机构来说,保护濒危物种应该上升到国家和全球的紧急状态,就像与之相关的气候破坏一样。”

关于这一点,其他科学家也同意可以缓解这个巨大的问题-研究小组称这可能是生物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但前提是我们真正致力于优先解决问题,而不是视而不见。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生态学家克里斯·约翰逊(Chris Johnson)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所有这些的悲剧在于,我们拥有拯救物种免于灭绝的知识,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么做的代价很低。但社会和政府没有给予这项任务足够的重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