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无条件养育:父母的爱 是每个孩子应有的礼物

无条件养育:父母的爱 是每个孩子应有的礼物

时间:2023-03-27 02:25:48

相关推荐

无条件养育:父母的爱 是每个孩子应有的礼物

经常听到我的母亲对宝宝说:“你听话,外婆就爱你。”

这是我特别不喜欢的一句话,因为我小时候经常听,她这句话传递给我的是:母亲爱我和我的宝宝是有条件的,只有我们听话才能得到她的爱。

很多家长像我的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在养育技巧上存在问题,总是无意识地给这种爱附加条件,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优秀的孩子才配得上父母的爱,只有某方面的成功才能回报父母的爱。

家长的爱固然重要,但是孩子如何理解家长的爱更重要。比起家长传递什么信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才是关键。那么有什么方法既可以正确传递家长的爱,又可以让孩子接收到不被误解的爱意呢?

《无条件养育》给我们介绍了这么一种方法,就是无条件养育。作者艾尔非·科恩在广泛涉猎教育、教养及人类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条件养育的育儿理论。他先后出版《奖励的惩罚》《家庭作业的迷思》《真正的学校》等9部育儿著作,其育儿理论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本书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出于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无论他们成功与否、乖巧与否,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每个孩子本应该有的礼物。

很多父母发誓自己确实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并保证无论孩子怎样或者做了什么,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们。其实父母认为自己是怎样或者做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感受和父母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到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和父母时也会附加条件,他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也会将此化成对父母的反感和怨恨。

那么,无条件养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养育模式?

很多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爱听话的孩子。他们关注孩子“听话”这一行为,而不是孩子为什么听话?孩子听话是出自真心吗?与之相反,无条件养育关注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意愿和感受,而不是其行为。

01 无条件养育不以掌控孩子为目的,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很多父母担心对孩子放任自流,于是采取专制控制的方式。他们对孩子严格苛刻,习惯于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喜好,认为孩子对家长的服从要比独立思考或者表达意愿更重要。

这种养育模式会暂时达到绝对掌控的目的,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极度顺从或极度反抗。一些孩子事事表现顺从,成为“应声虫孩子”,但是他们在自信方面付出了高昂代价,习惯沉默、乖顺、无抵抗意识,对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极度不自信,尤其是不能坦然面对失败;另一些孩子由于意愿、需求全部受到压制,为了恢复自主感而变得极度叛逆,对任何事和人表现出反抗。

此外,这种掌控式养育还会使孩子在饮食、道德、兴趣、技能等方面付出代价。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学习控制自己的进食,丧失调节摄入热量的能力,也不太可能对道德困境进行思考。尤其是孩子感到被迫做事时,不仅对所做的事情丧失兴趣,还表现的笨手笨脚,总想依赖别人,自主独立能力很差。

那么无条件养育是不是意味着在“绝对掌控”和“放任自流”之间寻求平衡呢?无条件养育并非中庸之道,而是在避免过度管控和过度溺爱的前提下,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设定界限并提供指导,帮助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培养孩子自我调节和独立的能力。比如,孩子的生活需要秩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需要控制。家长要做的就是以一种灵活的方式、不附带不必要的约束,在必须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规则,并让孩子参与其中。这样做与强加意愿和使用强制完全不同,孩子会有自主感和责任感。

02 无条件养育不以奖励或惩罚为手段,而是挖掘孩子的内在动机。

这里所说的奖励很好理解,包含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而惩罚包含了更多内容,不仅有打屁股形式的体罚,还有爱的暂停和撤回,比如以冷漠、缺乏温情的态度对待孩子,以明确拒绝的方式收回父母的爱,选择在身体上和孩子隔离迫使孩子被孤立。有的家长对孩子会明确表示“你再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或者直接转身离开,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或丢在角落。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困扰,他们会质疑父母的爱,为何明明关心自己的人会给自己制造不快和痛苦。他们也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顺从才会得到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本书认为,奖励或者惩罚对于孩子提高生活或学习质量毫无效应,这种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只能换来孩子暂时的顺从,永远不会帮助孩子对某项任务或者行为产生责任感。一旦没有奖励或者惩罚,就失去做这件事的动机,从而不会出色地完成任务。

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总结有三点原因:一是奖励或惩罚会制造压力,从而阻挠孩子将事情做好;二是奖励或惩罚会降低孩子对所做事情的兴趣;三是一旦开始想着如何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孩子就变得保守不爱冒险,从而失去创造力。

无条件养育更多关注如何让孩子产生内在动机:一种比奖励或惩罚更持久的真正的兴趣。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孩子出于喜好和意愿,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而不是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比如:以金钱为诱饵,引导孩子解开智力玩具,当他拿到承诺的报酬后,就不会再玩了。而没有报酬主动解开玩具的孩子,还会继续花时间研究玩具。孩子练钢琴、学书法、用便壶......这些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产生动力,而不是不做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或者做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

03 无条件养育不以孩子成功与否为理由,而是关注孩子的自身感受。

一些父母喜欢攀比,他们洋洋得意地讲述自己孩子的成功,看上去更像是毫不含蓄地炫耀,而非父母之爱本能地流露。他们对孩子跟得太紧、逼得太猛,在对一个所谓“辉煌的未来”无休止的追求下,孩子失去了个人兴趣,他们眼里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都被打压了,因为在父母眼里那些都是通往成功道路的绊脚石。这些父母不会为孩子是谁感到骄傲,而只看他们做了什么,是否成功。虽然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爱的太有条件。

这样的孩子通常会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对优胜者妒忌、对落后者轻视,他们没有客观的自我评价,而是根据外界的评价和行为表现认识自己,他们对失败存在着不健康的恐惧,害怕自己会让父母感到失望和丢脸。如果他们没有以父母认可的方式取得成功,比如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运动技能表现出色等,他们会认定自己一文不值。《无条件养育》指出,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抵消这些压力感,向“有条件认可”信息发起挑战,以确保我们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感受到被爱。

孩子自小被无条件地爱着,他们也就更容易树立健康的自信,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确信自己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获得父母的爱,便更能心安理得地尝试新事物而不担心失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