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

时间:2020-03-06 15:31:04

相关推荐

素问·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该语意思是说,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注家对阴 阳的认识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说法是指自然界阴阳 二气。如清代张志聪说:“凡人之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 生之本。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于阴阳也。”持此 论者此前还有明代张介宾、马莳等。 自然界存在着人体赖以生存 的基本物质,如《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素问·宝 命全形论》亦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 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 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可见,如果没有自然界的阴阳二气变 化,那么体内的阴阳二气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便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狭义的说法认为是指人身 之阴阳二气。清代高世栻云:“自古通天者,乃生之本,本于人身 之阴阳。 ”若从篇中内容看,的确讨论的是人身阴阳二气相互作用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如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 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突出了人体阴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就 人体内环境讲,人身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生命全过程各种变化的内在动力。所以原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指机体内部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身生命活动的根本。 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合理性。但如何取舍,则有必要回顾前后文 义。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鸾、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句子是层层递进,由大 及小的,由广至狭的。“夫自古通天者”是对“通天者(即随四时而 变化者)”和“不通天者”进行了初筛,“生之本,本于阴阳”是对“本 于阴阳(天地)”和“不本于阴阳”进行再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是对无限空间和可视空间的再度限定。 本句夹在“通天者”和“天 地之间,六合之内”之间,必是广义阴阳,而非体内阴阳。本句出现在全篇之首,具有概括性意味,因此,不宜拿后面具体讲阳气的 内容来限制此处阴阳所指。另外,“本于阴阳”也不排除人类有男女之别,植物有雌雄之辨,因为这些都是物种得以繁衍和延续生 命所必不可少的。)

天地之间,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之内,其气九州、(古老的晁王朝将已知的区域划分为九个州:殇、瀚、宁、中、澜、宛、越、云、雷州。晁朝末年的地震和洪水将九州分隔为三陆:北陆、东陆、西陆。殇州有冰原,生活着高大的夸父。瀚州有草原,生活着游牧的蛮族。宁州有森林,生活着飞翔的羽人。其余中澜宛越四州,杂居着农耕的华族、冶炼的河络和魔幻的魅灵。在三块陆地间,还有三个较浅内海,为涣海、潍海和滁潦海,海里生活着鲛人。东陆的历史源远流长,文明历经八大王朝而不断,孕育出了秘术和星相等各种文化。)九窍(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五脏十二节(人体部位名。指左右各有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出《灵枢·邪客》。《类经》:“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一、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山东中医学院等校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参考《类经》的解释认为'其气三’为阴阳之气各分为三,就是三阴三阳的意思。同此说法的还有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高士宗的《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等,目前中医教材多取此种解释。二、王冰认为是天气、地气、运气。从之者如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吴昆的《黄帝内经吴注》等。三、《太素》认为:“谓天地间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阴、阳及和三气。”类此解释的还有森立之的《素问考注》。 我自己认可第三种说法。《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者,一气也,也即道家所言之太极,《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一生二者,一气生阴阳也,也即道家所言之太极生两仪也,《吕氏春秋-乐太》:“万物所出,道于太一,化于阴阳。” 二生三者,言阴阳和合,化生和气,合阴阳之气,是以为三。天地之间唯阴阳和合,化生和气,万物方得可成。愚以为“其生五,其气三”在句法上为倒装句,先有其气三,方能有其生五。 再看篇名《生气通天论》,其气三之气正是生气之气。这里不完全只和中医相关,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类似的说法在内经里尚有不少论述。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再比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综上所述,这两段文字中的'其气三’应该是如《太素》所言的阴、阳及和三气。这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的表述。)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 ruàn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wǎn yù(茂盛的样子。)于上,使人薄厥。(薄厥(báo jué),病证名。厥证之一。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病名。暑月汗出皮肤感染之病证。)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zhā,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曲背俯身之证。一名背偻、背伛偻,俗称驼背。)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风疟( nüè )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热交替、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còu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养生学术语。指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次序变化。)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多、滥、邪)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横满解裂。)肠澼(肠澼为痢疾的古称[1]。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1]。因自肠排出澼澼有声,故名)为痔。(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在人体骨骼中很多关节处体现,都称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指湿盛伤脾的泄泻。)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吴昆《素问吴注》:"痎,音皆。……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病证名。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热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多种外感急性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疫、温毒 、大头瘟、烂喉痧等。)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①六合之内:六合,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阴。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阳气亢奋,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疿,即汗疹。

⑦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之五宫,指五脏,是阴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