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推拿治疗

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推拿治疗

时间:2023-12-15 20:08:36

相关推荐

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推拿治疗

前斜角肌综合征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因外伤、劳损等后天因素及先天颈肋、高位肋骨等先天因素刺激前斜角肌,或因前斜角肌痉挛、肥大、变性等,引起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压迫或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受压迫症状,表现为上肢痛、麻、肿、胀、凉、白、紫。本病多发于20~30岁的青年女性,以右侧较为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肌伤”范畴。

【应用解剖】

前斜角肌示意图

1.斜角肌 斜角肌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组成。

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肌纤维向前外下方止于第1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结节,其止点附着处的后缘和第1肋骨上面构成一锐角,其抵止部附近为腱组织,腱组织比较坚韧但缺乏弹性,膈神经紧贴前斜角肌前面下行。中斜角肌起于第2~6颈椎横突后结节,肌纤维向外下方止于第1肋骨上面锁骨下动脉沟后方的骨面,其抵止处附近组织也很坚韧,缺乏弹性。后斜角肌起于第5~7颈椎横突后结节,肌纤维向下止于第2肋外面。三块斜角肌均位于较厚的椎前筋膜深面,由第4~6颈神经的前支支配。除前、中、后斜角肌外,有时出现最小斜角肌,它起于第6或第7颈椎横突前结节,在前、中斜角肌之间下行于斜角肌间隙中,止于第1肋骨上面或胸膜顶上方的纤维膜,该肌的存在将使斜角肌间隙变得狭窄。斜角肌具有提第1肋、第2肋,以助深吸气,侧屈颈椎的作用。

2.血管神经束 血管神经束包括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和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

前斜角肌的后缘、中斜角肌的前缘以及第1肋骨的上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而锁骨下静脉则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1肋的上面。该局部常见的解剖学变异有: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的肌腹合并,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由合并的肌腹中穿过,加大了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受压的风险。

臂丛由第5~8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胸神经的前支大部分共5条神经根组成。其中第5、第6颈神经前支组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构成中干,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下干。臂丛穿越斜角肌间隙时,紧靠锁骨下动脉的后方,臂丛下干呈水平位或稍向上绕过第1肋骨上面,臂丛的中干和上干位于下干的外上方。由于血管神经束所处的特殊位置容易受挤压而出现相应症状。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颈部后伸、侧屈位时,头部突然向对侧旋转,或长期从事旋颈位低头工作,对侧前斜角肌受牵拉扭转而发生损伤,或提拎重物损伤,使斜角肌痉挛、肿胀,刺激或挤压从其间穿越的血管神经束而产生相应症状。神经根受压又可加剧前斜角肌痉挛,形成恶性循环。

先天性畸形,如肩部下垂、高位胸骨、第7颈椎横突肥大、高位第1肋骨、臂丛位置偏后等,使第1肋骨长期刺激臂丛神经,致使受臂丛支配的前斜角肌发生痉挛,进而使臂丛神经受压进一步加重。若前斜角肌痉挛、肥厚、变性,则易造成锁骨上部臂丛及锁骨下动脉受压。如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肥大,或前、中斜角肌肌腹变异并发时,当前斜角肌轻微痉挛,即可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导致神经血管症状。一般本病运动障碍症状出现较迟,可表现为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偶有手部呈雷诺现象。

对应前斜角肌综合征上肢痛、麻、肿、胀、凉、白、紫分析,当臂丛神经受压时,则出现类似颈椎病样的上肢疼痛、麻木,临床应予鉴别;动脉受压时,由于上肢动脉血供减少,则出现肤色苍白,手指发凉;当静脉受压时,由于上肢静脉回流受阻,则出现手指肿胀,回流受阻日久,或受阻进一步加重,则手指发紫。临床上以上肢痛、麻、肿、胀、凉、白同时出现居多。

中医认为,多因过度劳累,或风寒外袭,寒邪客于经络,筋脉凝滞,致使经脉运行不通,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肿痛;病程日久,瘀血阻滞,筋脉失去濡养,不荣则痛,发为本病。

【诊断】

1.症状

(1)一般发病缓慢,多以疼痛起病,程度轻重不一。

(2)患侧锁骨上窝稍显饱满,前斜角肌局部肿胀,常呈手托患肢或上举患肢而不敢下垂。

(3)患肢有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触电感,以前臂及上肢尺侧及手指尤为明显。少数患者偶有交感神经症状,如瞳孔扩大、面部出汗、患肢皮温下降等,重者甚至可出现霍纳综合征。

(4)早期因血管痉挛使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患肢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苍白;后期可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手指肿、胀、凉、白现象,严重时则有色紫。

(5)臂丛神经长期受压,可出现患肢小鱼际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难以持重,有笨拙感。

2.体征

(1)压痛 患侧前斜角肌肌腹增粗而痉挛,局部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受限,尤其向健侧旋转障碍明显。

(2)放射性痛麻 患侧上肢下垂时患侧放射性痛麻症状加重,手托患肢或上举手臂时痛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3)特殊检查 艾迪森试验、超外展试验阳性,常见于血管受压;举臂运动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常见于神经受压。

3.辅助检查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部分患者可见颈肋或颈7横突过长或高位胸肋。

【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其疼痛呈神经根型分布;颈椎活动受限;神经根牵拉试验及压顶试验阳性,艾迪森试验阴性。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胸小肌综合征 令患者做胸肌收缩或上肢过度外展做患肢抗阻力内收检查,可出现脉搏减弱或消失,改变肩臂位置后,症状减轻,压痛点在喙突部位。

3.锁骨下动脉逆流综合征 本病由于锁骨下动脉于发出椎动脉的近端发生狭窄,使锁骨下动脉远端的压力低于同侧椎动脉压力,脑基底动脉血液经该侧椎动脉反流入锁骨下动脉,出现肩臂及手指疼痛、肌力减弱、握物无力、手指活动不灵活、感觉麻木等。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2.手法 法、按揉法、拿法、擦法、搓法、牵法、抖法等。

3.取穴与部位 缺盆、肩井、风池、颈臂、曲池、内关、阿是穴及颈肩部。

4.操作

(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先用法、按揉法自患侧肩部向颈侧沿斜角肌体表投影区往返施术,操作时同时配合肩关节活动进行,手法宜轻柔缓和,以患者能忍受为限,时间约5分钟,以活血通络。

(2)继上势,医者以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沿患侧颈、肩、缺盆、颈臂穴交替操作,取斜角肌部位、颈臂穴进行重点治疗,以局部酸胀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理筋通络。

(3)继上势,医者在缺盆、肩井、风池、颈臂、曲池、内关、阿是穴用按揉法、一指禅推法操作,以酸胀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活血止痛。

(4)继上势,医者以拇指弹拨斜角肌起止点及压痛点,以拇指按揉胸锁乳突肌及锁骨窝硬结处为重点,手法宜轻柔缓和,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通络。

(5)继上势,医者沿患侧斜角肌用拇指平推法,然后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然后摇肩关节,搓、揉、牵、抖上肢,以通络止痛。

【注意事项】

1.本病以手指痛、麻、肿、胀、凉、白、紫7种症状为诊断要点,其中紫色为最严重的表现,临床应正确把握病期。应与单纯的上肢痛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2.本病治疗以缓解前斜角肌痉挛为要务,推拿治疗重点在锁骨上窝、斜角肌部位。

3.治疗期间,避免患肢负重,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有利于缓解斜角肌痉挛,促进功能恢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