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精彩课堂 | 传统是一条河流——听戴晓莲老师讲“静听琴说”背后的故事

精彩课堂 | 传统是一条河流——听戴晓莲老师讲“静听琴说”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2-06-22 23:18:30

相关推荐

精彩课堂 | 传统是一条河流——听戴晓莲老师讲“静听琴说”背后的故事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人类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传承人。

戴晓莲少年时代随叔外公、著名广陵派古琴泰斗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多年,深得其传。曾先后得到老一辈大师吴景略、吴文光、姚丙炎先生的指导,并随古琴大师龚一、林友仁学习多年, 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

她承继了深厚传统琴学底蕴,功力深厚,博众家之长,大气磅礴,见微见著。能驾驭各类不同风格的古琴传曲,并不断思考探索古琴的现代发展,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琴音乐的一代传人。

她所授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古琴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开展国内外教学、讲座、大师课程班;参与各类古琴学术研讨会等等活动,发表论文数篇。陆续出版了《广陵琴韵》、《古琴艺术》、《涟漪-古琴独奏专辑》、《和畅-古琴重奏专辑》等CD唱片;出版教学DVD《学好古琴》、《经典名曲》等;编写了国内首部《古琴重奏曲集》专业教材,编著了《戴晓莲教学演奏琴谱》等曲集。近年来策划组织了“丝竹更相和”、“当代古琴音乐周”、“古琴协奏曲”、“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等国际国内具有影响的古琴项目,为享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古琴音乐注入新鲜的当代文化内涵。在古琴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当显著的社会贡献。

课堂全景

12月17日,迎来了《古琴经典艺术欣赏》课程的第十四讲。而听课学生的热情有增无减,我们在课堂上能够鲜明的感知到同学们那一颗颗热乎乎的琴心。正是这种诚挚求知的渴望,才形成如此具有向心力的课堂;正是这种对于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的使命之感,才有每次课堂名师大家的不遗余力的讲解。每次课堂都有着不同的共鸣与默契,每位琴家都为大家带来多元的认知和收获。而本周我们邀请了戴晓莲老师为大家带来珍贵的一讲:“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的故事”——音乐会策划和背后的文化思考。

戴晓莲老师

相信很多喜爱古琴的同学和琴友都在很多古琴音乐会上听过戴老师的琴声,而在舞台之上、聚光灯之下的戴老师,与我们交流的媒介便是琴声。因此,古琴音乐会成为了一种传播古琴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本次课程,戴老师便带我们探讨关于古琴音乐会策划和背后的文化思考。

“音乐会怎么体现出和我们专业的教学理念有很深刻的结合呢?做一场古琴音乐会怎么促进学生们对于音乐会的思考呢?这个音乐会给我们的学生,给我们的听众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戴老师讲解了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的初心,并阐释了在不断的琢磨过程当中产生的“静听琴说”音乐会的整个的设计。戴老师从四个方面给在座同学做了生动而深入的讲解与示范。

授课中的戴老师

对于“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的故事”这样的音乐会,可以说是戴老师和很多老师、学生共同努力下创造的艺术结晶。

在第一部分,戴老师主要强调了“静听琴说”古琴音乐会的创造性思想。戴老师说:“在思考这个音乐会的创意的时候,我们想采用一种新颖的形式和内容来诠释古琴曲的内涵。那么传统的琴曲原汁原味地呈现,再加上这些我们的二度创作,以及一些新的作品,这就是一个新的内容。那么有传统的琴曲,也有新的解释。”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了“静听琴说”的六大板块:第一,襟怀流风。第二,弦系情丝。第三,家国情怀。第四,君子之守。第五,史传风云。第六,山林舒啸。每个板块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讲述了不同的故事。

在第二部分,戴老师讲解了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在古琴音乐当中融入了昆曲、京剧、音乐的元素和昆曲和京剧、音乐的故事融在古琴艺术创作当中。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欣赏了戴晓莲老师与学生演奏的《杏坛》,通过琴曲展示了师生的一种对话,《杏坛》的主题挖掘是通过孔子“杏坛设教”的理念来谱的琴曲,通过欣赏古琴的大重奏,重新让很多学生了解到了古琴音乐形式的不同方式以及里面体现的尊师重教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玉簪记》中古琴和昆曲的结合更充分发挥了这两种非遗艺术的魅力。

在第三部分,戴老师强调了传统古琴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戴老师说:“但是我想跟大家说,我们在专业教学的环节上面,始终还是要坚持继承传统,说到底没有这些传统的基本功,我们现代的作品和技术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要紧紧扣住我们的传统曲目。”在这一部分,戴老师让自己的学生翟忻来演奏了部分《离骚》,《离骚》是典型的古琴独奏曲,戴老师讲到在教琴的过程中和学生分析指法和节奏的旋律的关系,这样精美的旋律是当代人很难做出来的,同时体现了传统的琴曲有那个时代烙印和那个时代的风格。因此,尊重传统,传习传统都是不可或缺且重中之重的功课。

在第四部分,戴老师阐述了自己对于古琴未来的展望。戴老师讲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一如那些富于时代色彩的文字和图像。古琴是中国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往今来,琴家们在鼓琴操缦之余不忘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琴学宝藏,其中也包括数以千计的琴谱。这些珍贵的琴曲,带着它们各自的经典和传说,借先贤素琴,穿越时空,向世界吟诵永恒。自古以来,琴家们并未仅仅满足于享用前人的音乐遗产,而是不断进行创作与再创作,流传下来的琴曲也自然而然蕴含着其所在时代的气息。当代琴人在进行传承经典的同时,还将为后人留下什么音乐?后人又将凭借什么声音来追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在这个部分中,戴老师和她的学生翟忻来合奏了《流水》,这样的《流水》突破了很多同学和琴友固有的认知,师生默契的合奏将流水不同的状态和韵味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在座学生听的亦是酣畅淋漓,曲罢久久回味其中。

戴老师和大家探讨了关于传统理解,并提出“传统不是固化的”,每一个时代应该有每一个时代的创作和成果,不同时代的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又是不一样,正如戴老师所言:“我们现代要做什么?要继续创作,而不是固步自封。古琴就这几首曲子,我们一辈子就弹这几首曲子,不是这样的。我就在想我们应该为两百年以后,三百年以后的后人想一想。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回想的时候,的时候,这时候你们这些人在做什么呢?你们这个时代体现你们的音乐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所有的古琴家不去创作,我们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空白。所以,保护、传承和发展都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课堂场景

在课堂的尾声,戴老师的课件中出现了一棵树,在大家都不太明白的时候,戴老师说:“我觉得古琴是一棵树,我们可以想想应该怎么样好好地去丰富它。古琴是一棵枝繁叶茂美丽的一棵树,我们现代的人如何更多地去给它培育,不要让它凋零。本来这棵树上我还挂了一些铜钱、金条,我觉得这个东西我还是拿掉,让大家去想应该在上面放一些什么东西。”戴老师的一席话,留给了我们更为深刻的思考,也观照了我们那颗热乎乎的琴心,如何保持那赤子般的热忱!最后,戴老师让他的学生翟忻来为大家又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话,翟忻来同学通过以西方音乐家的例子来观察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讲解海顿、贝多芬著名的创作以及走向,借以帮助我们反观古琴艺术,进一步启发了我们对于古琴艺术发展的认知。

在课堂中,戴老师提起了音乐大家黄翔鹏老师曾说的《传统是一条河流》,这篇文章亦是让小编觉得愈读愈爱的一篇文章,不得不感叹这篇文章的大气磅礴与深情细腻。兹录于下:

《传统是一条河流》

黄翔鹏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赞美音乐艺术,因为她永远流动着,因而万古常新。音乐艺术亘古以来在积年累月中变化,甚至迁徙她的河道,使人不复辨认遗迹;甚至在她的任何一个瞬态当中也无处不在流动。人们掌握了录音技术后仍然千方百计想听到现场演奏,因为任何一次的再演奏都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即兴性和流动性永远是音乐艺术创造的生命和灵魂。

你可以一千次、一万次地诅咒音乐艺术的桀骜不驯、不可捉摸。她不允许你用摄影胶卷拍摄时对她作“定格”处理,一个休止符都不允许(你是神仙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连“休止”的本身也只能在运动状态中才得以存在)!她在这一方面的吝啬正好是她能够瞬息万变、深入细微,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慷慨施与的秘诀。

流水不腐!自然界的河流有干涸的时候,也有污染的时候,但是人类文化中音乐传统的大河永远未曾停止过流动;即使有时遭到了污染,也随即会有万壑奔泉融汇为荡涤垢滓的力量。我更要千倍万倍地赞美华夏民族音乐传统的长江大河。她在我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辽阔领土上激起过无数绚丽灿烂的浪花。她不择涓涓细流,百川归海那样地容纳吞吐着华夏各民族的汗水、血、泪以至沁人肺腑的湿润气息。她的深邃足以汲取异地远域的清泉而不变水质,她的乳汁哺育过我们多少祖先,还将在新时代中喷放不已。她的千姿百态,或作高山流泉,或作水云激荡,安如渔歌,静若春江,幽愤时广陵潮涌,咆哮时黄河怒吼,不一而足。这种千姿百态,不可管窥,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她作人为的限定,因为这是历史的产物。中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是伴随着民族的命运长流过来的。急遽和激愤,舒缓或优美,人们的歌与哭,欢乐与忧愁,血肉联系那样地交融在这条历史长河之中。你要不知道她的流域有多宽广,河床有多深,流程有多长,你就无法理解她的丰富多彩以及这种千变万化的来源。我曾长期的临河兴叹:不肯跋涉千里,怎能穷尽她的全貌?探流溯源有多艰苦,浸沉出没有多费力,而自己对她的无知又多可怜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