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研究】益寿延年不老春?——论太极拳并非养生术

【研究】益寿延年不老春?——论太极拳并非养生术

时间:2023-03-07 04:34:32

相关推荐

【研究】益寿延年不老春?——论太极拳并非养生术

《太极拳十三势歌》的最后一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指出太极拳最终落脚点在于延年益寿、永葆青春。这反映了作者“尊重生命、道在养生”的道家哲学取向,是中国人“乐生惜命”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非常执著于现世生活,从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到道教的“长生不老、肉体成仙”,再到民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好死不如赖活”等等,都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眷恋和执著。它跟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四大皆空”,人身不外是个“臭皮囊”,基督教所说的人生带来有“原罪”“肉体是灵魂的坟墓”,以及现代西方哲学所说的“荒诞是最大的哲学问题”“死亡是存在的确证”等等,形成鲜明对照。

价值旨归可以制约、影响但并不直接等同于技术性能,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实现价值的操作手段。太极拳用于养生的手段,还主要局限于武术训练的要领和内容(归属于传统“导引类”养生方式),尽管其中有些潜能尚未充分开发,但时下尚未见有多少真正突破。特别是这个说法也没有涉及太极拳产生的缘由根据、当今的存在理由和操作的运行机理问题。太极拳确实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养生技术,但至少在当下还没有完成这个转化。

太极拳目前仍然属于传统武术。武术的本质是“以技行击”的“用武之术”,这是一种(源于动物生存竞争中的攻击自卫本能的)肢体冲突应对之身体技术。传统武术于今的存在理由,在于时下社会生活是否仍然存在肢体冲突,而不在当今战争所用武器,也不在人们所信奉的伦理道德。

把技击技术转换为养生手段,实质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借用,而不是其保护和还原。而且,即使专门的养生活动,也不是“以一代万”垄断一切的。中国养生活动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

1、服食类:如饮食、药饵、外丹等;意在摄取生命能量,讲究寒热湿燥的生克制化。

2、起居类:如日常、四时、房中等;意在合理安排活动,突出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策略。

3、导引类:如针灸推拿、气功动功、体操武术等;意在疏通经络气血,强调以外导内的操作干预、调谐。

4、存思类:如静坐、参禅、内丹等;意在涵养情志精神,着眼心主神明的超越取向。

这四类活动并不全等于养生,但养生的行为取向则大都附在这四类活动中。至于西医的饮食营养、治疗康复、防疫卫生、身体训练等也属于广义大养生之一,但缺乏借助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和加减损益、温通补泻、扶正祛邪、意气内导等类的理论导向和操作原则,并不归属于中国式的养生文化。

笔者强调,尽管价值取向深刻地制约和影响技术,但作为手段的技术本身其实还是中性的,价值取向代替不了技术本质。太极拳有巨大养生机理和效应,但并不就是一种纯养生技术。任何技术都可以有多方面的应用,例如厨艺和医术都有明显的养生取向和效应,但厨艺和医术都不是专门的养生技术。中国大多数技艺都有养生思考和效应,但养生却并不就是这些技艺的本质规定。这就像刺刀可以切菜、菜刀也可以杀人,但却不能把刺刀归结为厨具,把菜刀说成是军械。

本文节选自《我对太极拳与养生关系的粗浅看法》,作者阮纪正,广东中山人,1944年3月生,传统武术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退休哲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是方法论的社会运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