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傅佩荣:人生的真正幸福从哪里开始?悟到它 就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傅佩荣:人生的真正幸福从哪里开始?悟到它 就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时间:2019-03-03 09:59:25

相关推荐

傅佩荣:人生的真正幸福从哪里开始?悟到它 就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觉悟生自困惑,所谓“不曾终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

——傅佩荣

有一个问题,听起来有些抽象,实际上却可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懂得“如何”生活,但是未必明白生活的意义,也就是“为何”生活。

1

被既成观念困住的人生

我们在学习独立思考之前,已经接受既成的观念与想法。

譬如,一个从小念书表现极为优异的人,在亲友的羡慕与祝福中,远赴美国取得学位,找到工作成家安顿,然后开始上班族的生活。

此后的岁月中,他的体会是平凡、单调、乏味、重复,心中虽觉空虚,但不知如何填补。

他是知识分子,不过,他所知道的是什么?

是专业技术,是用于社会的能力,是与人相处的表面规矩。

他从未想过:

到底人生的真正幸福是什么?如何安排人生,才是合宜的?

即使他认真思索,也未必得到答案。

因为他早已被社会上流行的风潮所困,身不由己地往前走。

2

苏格拉底的无知论

这种情况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今日特有的。

希腊时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的无知。”

听起来很有趣,但是他确实“一言惊醒梦中人”,使雅典许多人惶惶不安。

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并不是出自幽默的口吻,也不是故作谦虚之状,更不是暗藏玄妙的道理,而仅仅是表达了“真诚”的态度。

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并不是说它没有根据,而是说它会随着对象的条件以及主观的角度而改变形貌。

这种现象在风俗习惯与行为规范中,屡见不鲜。

如果有人坚持自然科学的知识是普遍有效的,不妨翻阅科学史,就会怅然不语了。

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毋宁更是“是非、善恶、美丑”这些价值方面的知识。

我们稍加反省,就会认同苏格拉底的“无知”理论了。

3

无知是真知的起点

无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我们需分辨三种“无知”:

一是,小孩子的幼稚无知;

二是,“强不知以为知”,靠半生不熟的知识过日子;

三是,发现知识的相对性,进而想要追求永恒真知时,心中所感受的无知。

苏格拉底的无知,显然属于第三种。

觉悟生自困惑,所谓“不曾终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

若无追求之志,只靠约定俗成的模式过日子,则知与不知,又有何异?

知的目的,是建立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因此真知出现,必有合宜的行为。

譬如,当我明白财富的真正意义,就会以适当的态度去面对。

俄国一篇小说,描写奴隶终年辛劳,只求赚得一片土地。

主人大发慈悲,对奴隶说:

明日清晨,曙光初现,你尽力跑一个大圈子,直到夕阳西沉,你所跑过的土地都送给你。

奴隶盼到这个难得的机会,自然全力以赴。

一天下来,既不休息也不进食,拚命奔跑,等到夕阳西沉,他跑回原点时,居然气绝身亡。

原来,他所需要的土地,只不过是三尺乘六尺的一小块而已。

生命与财富,哪一样比较重要?

若无生命,财富何用?

4

人生的真正幸福是什么?

然而,生命不只是活着而已,还必须进行选择、实现价值。

因此,我们又要分辨“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

答案是:德行。

只要知道“德行”的意义,人怎能掉头他去?

苏格拉底相信:有知识必有德行,有德行也必有知识。

一个人犯错,是因为他缺乏知识,以假做真,以恶为善,等到行为后果出乎意料之外,再来悔恨不已。

在错误中学习,在教训中成长,等到明白人生意义,已经垂垂老矣。

知识来自真诚反省,否则如何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别人可以教我一些具体规范,我也可以依样画葫芦,但是若无内在觉醒,如何持之以恒?

所谓“知识即是德行”,主旨在于肯定人是知行合一的,以及德行是需要固执坚持,否则无从显示人格力量的。

处于价值观极度混淆的时代,苏格拉底的想法至少揭示了一线生机:

若要判断自己的知识是否正确,不妨检讨自己有无实践的勇气,以及实践后是否感受到幸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