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之13古代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之13古代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时间:2022-04-05 23:08:08

相关推荐

中国国家博物馆之13古代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重大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宋元海外贸易繁盛,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第一单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汉族建立的宋统治了从黄河中下游流域直至南海的地区,后被迫退缩到江淮以南,但始终在经济、文化方面居于核心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像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河南开封。在位。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辽、西夏和金,西南有吐蕃和大理,形成了多民族格局。

西辽历史文物

银丝头网金面具 辽开泰七年(公元10) 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

金面具与银丝头网连缀,出土时覆盖于陈国公主驸马的面部。

鎏金银冠 辽开泰七年(公元10) 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

这顶鎏金银冠是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两顶鎏金银冠中的一顶,为辽代陈国公主所戴,用来固定头发、装饰头部并象征戴冠者的高贵地位。此鎏金银冠系用掐丝法以银丝编结,前面为如意卷云组合之帽屋,后为高起的卷云状双翼,并饰以捶揲朵花最底下是由一较宽银片制成的冠圈,上刻纤细绵密的如意云纹。审美风格:此冠虽然也是用掐丝法编结而成,但并不如万历皇帝金丝冠那样精巧细腻,其银丝较粗,手工也较粗糙。冠顶上共有20朵圆形花作装饰,花形各异,但基本上以帽子正前方为中轴线呈对称排列。中部两侧各有一只似凤似鹰的大鸟展翅腾飞,其羽尾长大美丽。图案装饰繁多,过于冗杂,似有堆砌之感。其整体风格表现为古拙、质朴、粗犷。此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保存完好,是研究辽代金银工艺发展水平、契丹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审美心理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之一。为国宝级文物。

鎏金凤纹银靴 辽开泰七年(公元10) 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

这双鎏金凤纹银靴系薄银片制成,连接部分用银丝缀合。由靴筒、帮、底三部分组成。靴靿口椭圆形,靴筒上宽下窄,外侧略呈扇形,靴头较尖,底细长,脚心微凹。靴筒、帮表面錾有凤鸟及云纹并鎏金。凤鸟均作展翅翱翔,姿态栩栩如生。此靴为研究契丹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鎏金银鞍桥、铜马铃 辽开泰七年(公元10) 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这副鎏金银质鞍桥。马鞍上的6件桥饰。木质部分已腐朽。桥饰上錾刻精美花纹,有展翅的鸟40只,周围衬以卷草纹,以鱼子纹为地。

西夏“首领”青铜印 西夏 乾祐六年(公元1175年)1984年宁夏出土

“首领”青铜印方形,撅钮,印文为西夏文仿宋代之九叠篆,译为“首领”,印面文字屈曲盘绕,笔画布满全印,毫无空隙,显得饱满,行笔亦颇自然,印边线条与印文也能协调一致,有粗有细,变化多而又能统一。

青铜腰牌 西夏(公元1038-1227年)

腰牌是通过关卡时的证件,为铜质,上有持有者姓名,可系挂在腰带上,通过关防时守卫者一看便知是使者。党项族是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骑马民族,又不断同宋、辽发生战争,传递文书、下达命令全靠骑马的使者完成。

这件敕牌是西夏使者传递紧急文书、命令时的身份凭证。敕牌由两片圆形青铜牌组成,可相互校验。

列鞢 金(公元11--1234年) 黑龙江绥滨出土

列鞢是女真贵族腰间佩戴的豪华饰品。女真族是我国古代东北不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2世纪初,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部,于公元11建立了金政权。公元1125年和1127年,金先后灭辽和北宋,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长期和南宋对峙。公元1234年,金为蒙古所灭。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 元(公元1206-1368年)

该印为八思巴文,青玉质地,玉质温润,印背精雕细刻有一对卧龙,配红色丝绶带(有磨损)。1271年忽必烈始定国号大元,此印印文有“大元国师”四字,当在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之后封绶。释教,即佛教。在元代,具有统领全国佛教权利的大元国师大多来自西藏萨迦派宗教首领。元朝统一西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治藏政策和措施。首先是对统一西藏有功的萨迦派予以大力扶持,在西藏建立了以萨迦昆氏家族为核心的萨迦地方政权,封大量的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大元国师、帝师等。幼年时曾随叔父萨班同赴凉州会晤阔端的八思巴,成人后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赖与喜爱。先后于1260年和1270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和元朝第一任帝师。八思巴不仅帮助忽必烈管理萨迦地方政权,治理西藏地方,而且在忽必烈统一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结束了多政权并立、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西藏等地区成为中国版图中新的组成部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南方。租佃契约关系在城乡普遍推行,佃农和独立工商业者迅速增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城市增多,草市遍及乡镇,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以往各地区的经济分隔,农业得到恢复,工商业日趋繁荣。这一时期的农学取得较大成就,出现了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农业科技知识得到普及和提高,种植业和纺织业取得进步,垦田面积显著增长,先进农具得到推广,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元代王祯《农书》1:1比例复制的木制棉搅车

根据元代王祯《农书》1:1比例复制的棉纺车

这一时期,名窑名瓷驰名中外,生产技术和产量都超过前代。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发展水平。

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 宋(公元960年--1279年)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定窑产品多为生活日用的饮食具、酒具、茶具、寝具,还有佛前供器,以民间用瓷为大宗,北宋后期亦烧制宫廷或官府使用的精致器物。瓷器的品种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和少量的黑釉、彩釉及绿釉瓷。器类有碗、盘、杯、碟、盏、盏托、渣斗、盆、洗、瓶、壶、罐、薰炉、枕等。白瓷胎质细腻,色洁白,釉色白中闪黄,光泽莹润。其碗、盘类的口沿大多无釉,称为“芒口”,器外壁多有薄层垂釉,其形如“泪痕”,是定窑白瓷的特征。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宋(公元960年--1279年)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窑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而此器就能让人体会到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使用铜为着色剂,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釉质光亮莹润,温润肥腴,釉面上常有大小不同的棕眼及气泡。此件为宋钧瓷的代表作品。

汝窑洗 宋(公元960年--1279年)

汝窑以青瓷最佳,有微小开片。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圆敞口,口沿包镶铜口,浅斜壁至下渐收,平底,下接圈足外撇,满釉支烧,釉色天青,开片如鱼鳞,原为清宫旧藏。

官窑粉青釉三足炉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高8.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4.3厘米。此炉为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光泽。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时期青铜鼎样式制作的,是北宋末期出现的复古风气的产物。粉青釉为生坯挂胎,胎中带灰,入窑经过1180--1230摄氏度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由于石灰碱釉高温下粘度较大,即高温下不易流釉,因此釉层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通过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达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在外观上形成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哥窑鱼耳炉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此炉为哥窑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上布满开片,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多,多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觯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是其中典型的南宋器物。此件属于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 宋(公元960年--1279年)

高:24.2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6.5厘米。此器圆肩,瓶体修长,短颈卷口,形似莱菔,是耀州窑特有的瓶式。耀州窑瓶类器皿见于出土标本和传世品的有多种样式,有的如此件瓶体瘦长,有的比较丰满,但是所有瓶式的共同特点是对肩部弧度的处理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耀州窑在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辉《清波杂志》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在窑址附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所立的德应侯(窑神)碑更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块瓷窑碑记。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在内。耀州窑创烧于唐,入宋以后得到很大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鼎盛时期。器以刻花、印花装饰为主,尤其以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纹饰题材丰富多变为独特风格,是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耀州窑印花装饰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到了北宋晚期,布局严整,讲求对称,各地出现的印花纹饰无不具备。

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 宋(公元960年--1279年)

磁州窑瓷枕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用作暑季纳凉,还有镇宅之威,作为墓葬的冥器,小型瓷枕还可以用作诊脉的工具。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涵盖各种日用生活器具、建筑构件和玩具、工艺品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磁枕,其造型多变,纹饰多样,是磁州窑制品中的精品。

吉州窑玳瑁釉碗 宋(公元960-1279年)

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蜿蜒浮现,似行云流水,宋代称它为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始于五代,兴盛于宋,所烧瓷器品种极为丰富,如白釉器仿定窑,青釉器仿龙泉窑,白釉彩绘及黑釉器可与磁州窑、建阳窑产品相媲美,其中尤以黑釉器变化多端,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纸花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斑、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色。

褐釉瓷马镫壶 辽(公元9--1125年) 1956年北京复兴门外出土 高24厘米

背水用具。因形似马镫子,故名马镫壶。此壶胎质粗硬、坚致,遍施褐色釉,釉色较厚,晶莹光亮。壶身两侧有水波纹,是模仿骑马民族背水用的皮囊壶而作,甚至用皮条缝制皮片的结、扣都仿制得惟妙惟肖。

绿釉凤首瓶、黄釉长颈瓶 辽(公元9--1125年)

辽代陶瓷除白瓷和三彩瓷外,有大量的单色釉器。大多胎质疏松,属于陶胎或接近陶胎,釉质含铅,釉层较厚,色彩艳丽,并以黄、绿色为多。但即此二色,却由浅到深,各有几个层次。另有酱红、深茶诸色,而以酱黑色为少见。

三彩釉鸡冠壶 辽(公元9--1125年)

辽代陶瓷壶,有硬陶瓷器和单色釉、三彩陶器之分,器形有单孔、双孔、环梁、横梁之别,因单孔式鸡冠壶的单孔往往在鸡冠之内,故名鸡冠壶。

三彩印花牡丹纹圆盘 辽(公元9--1125年)

此盘为谈黄色陶胎,盘心印转轮菊,外印双层牡丹花纹带。粉衣上挂三彩釉,釉色鲜艳。辽三彩和唐三彩都是低温釉陶器,前者比后者光亮些,而后者的苦泽程度要强些。

褐釉剔花扁壶 西夏(公元1038-1127年) 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征集

高33.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2厘米

此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短颈,双系,腹部扁圆,正面饰两组褐釉剔刻牡丹花纹,背面置圈足。这类瓷扁壶是由皮囊壶发展而来,边缘附加的堆刺纹则逼真地再现了皮条缝制的痕迹。

西夏瓷器的烧造受定窑和磁州窑等北方窑系的影响较大,但与同时期的宋、辽瓷器相比,在胎质和釉色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西夏瓷器虽然深受中原瓷器的影响,但在造型风格和装饰方面却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创制了一些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器型,扁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西夏扁壶的装饰主要以植物纹为主,也有动物纹。植物纹中有莲花纹和牡丹纹,以牡丹纹为多,主要有缠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三种。动物纹有鱼纹和鹿纹。

西夏扁壶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生产,产品数量大,制作精美,主要有两种类型,较大者为圈足扁壶,由两个浅腹钵对接粘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圆形圈足。该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大,用以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将口塞住,壶可平放,这样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固。腹侧有耳可供穿带,适宜挂在马背或驼背上。另有一种小型扁壶,其器形与大型扁壶相似,不置圈足,体态轻盈,腹侧置双耳以便穿带随身携挎,简便实用。

钧窑镂空座四兽面双螭耳瓶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元代丰州城遗址出土 高58.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8厘米

此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瓶形,下为镂空瓶座,连为一体。瓶口外敞,长颈,螭形双耳,瓶腹浑圆,四面各有一铺首衔环。瓶体通施天蓝釉,釉层较厚,釉色不匀,部分流于底部,俗称“流釉”。釉面有多处紫红斑,是釉料中的铜在烧制时还原所致。

元代钧窑釉色以青蓝为基调而多变化,但是成品釉层较厚,呈“乳浊现象”,不像其他青瓷那样有透明感。在艺术风格上,元代钧窑瓷器雄浑大气,常有形体很大的作品出现。而在工艺方面,则表现出粗放的特征,瓷胎胎质粗松,多数产品釉色僵硬。器形主要有两大类,主要是日用品,如瓶、盘、碗、盆等,也有炉、鼎、尊等仿古造型的礼器,标志着产品的功能从实用向纯粹审美过渡。在普通器物上,元代钧窑瓷器一般为素面,而在瓶、炉、罐等立器上则常见贴花、刻花、浮雕、堆雕、透雕、镂孔等工艺。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瓶 元(公元1206-1368年) 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元代丰州城遗址出土。高45.5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3厘米

此瓶口部外敞平展,长颈饰多周弦纹,腹部主体为缠枝牡丹纹,下方衬以剑叶纹,通体施青釉,均匀晶莹,是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精品。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始创于北宋。入元以后,北方名窑相继衰落,加上水陆交通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龙泉窑的地位更加突出。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制瓷业受其影响,烧制龙泉窑系青瓷的瓷窑不断增加,形成特有的青瓷窑系,不但占有国内市场大量份额,而且远销到东亚、东非和阿拉伯各国。

元代的龙泉青瓷产品较之以往出现较大改变。器形加大,胎体逐渐变得厚重,胎质趋于粗糙。在装饰方面,一改宋时典雅无华的风范,除划花、刻花、堆花外,更采用了印花、堆贴、镂刻等技法。由于外销的客户大量来自伊斯兰地区,受到他们喜好的影响,龙泉青瓷的釉色也发生变化,传统的粉青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纯正的绿色。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罐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发现

高29.4厘米,器形端庄,上腹鼓,下腹斜收,肩部绘有缠枝菊花,瓷罐的腹部描绘有主题图案,图案的一面是一个穿有肚兜的孩童手拿一枝花站立在花丛间,他表情生动,看上去娇憨可爱。主题图案的另一面描绘的是盛开的荷花,这些荷花花叶肥大而饱满,有的已经结出了莲蓬。

釉里红人俑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瓷器彩绘按照制作工艺区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下釉上双层彩。典型的釉下彩除了青花还有釉里红。元末明初是釉里红的成熟阶段,开始运用熟练的线描方法绘制纹饰。

纸币的广泛使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10世纪末,民间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先后发行过钱引、会子、关子等纸币,金朝也发行过交钞。

“兴定宝泉”青铜版 金 元光元年(12)

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贞祐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 元光元年(12),发行"兴定宝泉", 一贯折贞祐通宝400贯。

至元通行宝钞两贯青铜版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元朝统一以后,政府发行的纸币宝钞成为唯一合法货币。宝钞先后以丝和白银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纸币制度。元朝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与至元通行宝钞,其面值从五文至贰贯共11等,还颁行了《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十四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较完备的币制条例。这件铜版的面值为贰贯,相当于二千文铜钱。

青铜秤锤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为了避免使用上的混乱,宋、元政府都严格控制度量衡的制定,严禁民间私造。宋代由中央直接制作和管理度量衡器,元代则是由中央颁发标准器,省级行政单位负责制作和管理。这些铜权多为六面塔形和椭圆形,权身铸、刻有文字。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生活

开芳宴图彩绘砖雕 北宋 甘肃天水出土

开芳宴是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目的是以此体现丈夫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也向外人传递夫妻间的恩爱信息,也是宋金墓中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开芳宴的形式相对较为固定,男女墓主人分别坐在桌子两旁宴饮、观赏散乐杂剧演出,侍者立於左右听候吩咐,室内帐幔卷帘、屏风桌椅、盘盏箱柜一应俱全。另外,还有纳贡、梳妆、祭奠、庖厨等内容。

北宋东京城图

入宋以后,城市人口大增,以各政权的都城为代表,出现一批人口十万以上的城市。在城市中,由于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店铺临街而立,商品交易繁盛。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纷纷效仿汉文化形制营建城市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繁塔砖 北宋

这块塔砖取自繁塔(又称天清寺塔),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成,为六角九层阁楼式砖塔,是当时礼佛重地。由于历经兵火毁坏,元清时期屡有补修。现存繁塔内外壁镶嵌有数以千计的浮雕琉璃砖,砖雕以佛像居多。此幅为表现佛经故事题材,描绘唐僧玄奘赴天竺取佛经。方砖圆构图,一僧人身负箧笈,夜间赶路,他右手执扇,左手扶杖,背脊微驼步急如飞,脚边还跟有一小兽。构图均衡饱满,刀法圆润流畅。颇具宋画风格。

开宝寺塔龙纹砖 北宋

此砖原镶嵌于开宝寺塔外壁。开宝寺塔位于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部,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原为木塔,后改建砖塔,由于塔外壁嵌褐色花砖和琉璃瓦,颜色近铁,故又称铁塔。

孝子故事砖雕《姜诗出妻》,金代,1963年山西闻喜小罗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姜诗为顺母意而休妻。

孝子故事砖雕《杨香搤虎》,金代,1963年山西闻喜小罗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14岁杨香不顾性命,勇猛斗虎救父。

双凤麒麟纹石雕(元)。1966年北京桦皮厂明城墙基址出土。原为丹陛石,四连弧开光内有双凤戏珠图案。下部有双麒麟图案,衬以海波纹。

龙纹石栏板(元)。1965年北京西直门城墙基址出土。

绿釉鸱吻 西夏(公元1038-1227年) 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西夏银川陵出土的绿釉鸱吻,通高152厘米,底宽80厘米,外形呈龙头鱼尾,龙眼双目怒睁,龙头张口吞脊,形象威猛异常。身有鱼鳞,尾端分双叉似鱼尾,表层施绿色琉璃釉,十分光滑,极富观赏价值,是目前国内出土最大的琉璃鸱吻。

摩羯形绿釉陶建筑构件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海狮形绿釉陶建筑构件 西夏(1038-1227年)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印样

1946年,上海市立博物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拟复馆。初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常常去古玩市场淘古董来丰富馆藏。他在一家古玩店铺里偶然发现了这块被他认定为珍品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并将其带回博物馆收藏。

这块铜版长12.4厘米、宽13.2厘米,正中偏上刻着一只拿着铁杵捣药的白兔,白兔四周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上方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左右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文字皆为反刻。这块“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版既有店铺标记,又宣传了商品的质量和售卖方法,信息量大,是我国有关商标与广告的珍贵历史文物,而且也是己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商标广告实物。

龙泉窑粉青釉凸花瓷葫芦瓶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高26.9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9.2厘米

此件凸花葫芦瓶通体施粉青釉,瓶身上下部位都堆贴缠枝花卉,纹路凸起处因流釉而显出胎质的白痕,俗称“出筋”。

葫芦式瓶是南宋后期龙泉窑创新品种之一,瓶身由两截粘合成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造型新颖。这种瓶传世较少,同类器在考古中也有所发现。1972年四川什邡窖藏出土了一件龙泉窑带盖葫芦瓶。此外,1991年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宋代窖藏中出土有龙泉窑青釉葫芦式注子。这种器型由于葫芦形体与青釉恰当的结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给人一种清新活泼之感。

“张泰造”洗。金大安二年(公元1201年)瓷洗外壁有楷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字样。

榆次窑玉壶春瓶 金(公元1115-1234年)

此壶壶身题有“榆次县孟家井烧来”铭记,产地当为今太原迎泽区孟家井乡,榆次窑是山西著名的古瓷窑,始烧于宋代,宋、金时期取得辉煌。

双鱼纹青铜镜 金(公元1115-1234年)直径36.7厘米,重4.3公斤。1964年黑龙江阿城出土

在女真人生活的今黑龙江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金代青铜镜,其形状和纹饰除一部分模仿中原青铜镜外,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青铜镜上的纹饰以鱼纹最多。

此镜圆形,立缘,银锭式钮。饰首尾相接的鲤鱼一雌一雄,双鱼展鳍摆尾,活灵活现,追逐嬉戏。周围水花飞溅,动感十足。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创造力使得它在我国古代青铜镜中独树一帜。

饮食文化-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国内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互相交流,发达的中外交通又带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1983年江苏镇江登云山出土 注子高:23.2厘米

温碗高:20.9厘米 壶口径:4.1厘米 此为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注子直口,带盖,弓形柄,细长流,圆肩,鼓腹,腹部刻莲瓣纹,器身似含苞待放莲花。温碗敞口,高圈足,腹部刻莲瓣纹,似盛开的莲花。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为景德镇青白釉瓷器。

八棱錾花银酒注及温碗 辽(公元9--1125年)1978年内蒙古巴林右旗辽窑藏出土

娱乐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都市中,出现了表演戏曲、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的场所-瓦舍、勾栏。从宋杂剧和金院本发展而来的元杂剧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金代吹箫陶俑、击节陶俑,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

在这一时期的都市中,出现了表演戏曲、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的地方——瓦舍、勾栏。从宋杂剧和金院本发展而来的元杂剧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元戏曲场面 据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壁画摹绘。

这一时期,各种宗教都非常活跃,尤其在进入元代后,由于统治者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推动了各种宗教的发展。汉传佛教和道教仍然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占据主要地位,藏传佛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弘扬,伊斯兰教逐渐趋于本地化,基督教也得到推广。

木雕观音像 宋(公元960年--1279年)

釉陶五角花冠频伽 西夏 2001年宁夏西夏王陵出土 通高47厘米 迦陵频伽是梵语音译,汉语译作“妙音鸟”,传书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后来佛教利用它来宣传其教义,做佛教极乐世界之鸟,被描绘成人首鸟身。

灰陶四角叶纹花冠频伽 西夏 2001年宁夏西夏王陵出土 通高45厘米 蹲卧于空心器座上,腹部以上为人形,上身前倾,头戴四角叶纹花冠,面形浑圆丰润,眼睑低垂闭眼,双颌丰腴饱满,以阴刻细线突出眉眼,神态静谧安详。双手作坚实心合掌印于胸前,下腹呈蚕节状,双腿向后贴塑于器座两侧,双肋及尾部的条形榫孔内插双翼,羽翼丰满,状如大鹏展翅,长尾似蕉叶。双腿及爪跪骑于方形抹角底座,底座正面贴塑卷云弯曲纹于两侧,整个造型完全是异域造像的风格。另外从其鼻棱,眉弓看,倾向于中亚人造型,比敦煌泥塑有着更多的西方文化印记。

鎏金铜阿閦(chǜ)佛坐像 元(公元1206年--1368年)高46.5厘米 阿閦佛为不动如来,由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有无嗔恚之意,而名为“不动”。《佛说阿閦佛经》中,记载为菩萨时的阿閦佛,曾在大目如来(或称广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并通过万劫不复的修行之后,终于东方的阿比罗提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且将佛刹取为“妙喜”之名。阿閦佛为高肉髻,顶饰宝珠,螺发均匀密集。面目清秀,眉眼细长,鼻梁高挺,双唇微敛。宽肩细腰,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轻薄贴体,衣缘饰花纹。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正中置金刚杵。

景教青铜牌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起源于今日叙利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唐朝时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第四单元:中外交通与海外贸易

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和中外交通得到空前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亚、欧、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海外贸易推动了对航路的探索,中国海船远航亚欧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元代在国内水陆交通要道遍设驿站,又修整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路。发达的交通带来地理学的进步,根据现存史料,中国是最早在地图上画出好望角的国家。

以农业、手工业和国内商品经济为基础,加之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通过管办和私营两种途径大大扩展,史称“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都成为外贸主要港口。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东岸、北岸各国。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更为密切。

南宋海外交通贸易路线示意图

出使波斯国石刻拓片 元(公元1206年-1368年)纵27厘米,横67厘米 原石1953年福建泉州南郊场出土。《出使波斯国石刻》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一位泉州海商在公元1298年带着政府颁发用来证明身份的金字海青符牌,前往位于今天伊朗南部的忽鲁谟斯做事,而后又受对方朝廷的委托,带回了宝物进贡给朝廷,因而受到赏赐。

阿拉伯数码字铁方盘 元 公元1206年-1368年

1956年陕西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出土 边长14.2厘米 此盘为正方形,上有6行6列共36格,格内有各不相同的符号。

盘中符号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的前身,为了加以区别,一般被称作阿拉伯数码字。这个数字系统起源于印度,后被阿拉伯人发扬光大,推向全世界。在这个幻方中,任意行、列、对角线的6个数字相加都是111,而且第一行和第六行中六个数的平方和都等于3095,第一列和第六列中六个数的平方和都等于2047,这叫做2次幻方。把最外面的一圈数字去掉,只留下中间的四行四列,仍然是一个4阶幻方,任意行、列、对角线的4个数字相加都是74。更难得的是这个4阶幻方各条泛对角线上的4个数之和也都是74,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做完美幻方。

宋代的文人得到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所以文化高度繁荣,诗书画和词发展空前。元代文化则体现出多元性。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领域涌现出众多的名家名作,多个民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天文、数学、医药学、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船技术都居于世界前列,并通过丝绸之路远播海外。

南宋 朱熹的《朱熹书翰文稿》卷(复制品)

《资治通鉴》手稿(影印本)

宋词和元曲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欧阳修,谥文忠。著名文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平易流畅,诗词清新自然。

北宋 欧阳修 著《欧阳文忠文集》明万历刊本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他曾参加抗金义军,其作品悲壮激昂,抒发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南宋 辛弃疾 著《嘉轩长短句》,1959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元大德刻本。

这是根据唐代元稹《莺莺传》创作的说唱文学作品,一般被称为《董西厢》,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

金 董解元 著《西厢记诸宫调》 明刊本

王实甫,元代著名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了崔莺莺和掌声的爱情故事,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元杂剧的一个高峰。

元 王实甫 著《西厢记》 明凌濛初刻本

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家,元曲四大家(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之首。关汉卿的作品贴近下层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窦娥被无赖诬陷,最后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元 关汉卿 著《窦娥冤》,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刻本。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创制了文字。这些文字虽然随着政权的衰亡而逐渐消失,但对当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夏文是参照汉字的构字方式创制而成的,也叫蕃书或蕃文,共有6000余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被使用至明朝中期。此书编纂于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西夏文和汉语的双语、双解字典。可惜,目前世界上惟一一本完整的《掌中珠》并不在国内。俄国人柯兹洛夫在20世纪初到黑水城考古时取走了《掌中珠》,后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西夏 骨勒茂才 著《番汗合时掌中珠》,原书20世纪初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

元 延祐三年(公元13)的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力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这组古代计时工具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是现存最早的复式漏壶。整件文物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组成。日壶高75.5cm、口径68.2cm、底径60cm,月壶高58.5cm、口径54.5cm、底径53cm,星壶高55.4cm、口径44cm、底径39cm,受水壶高75cm、口径32cm、底径31cm。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通高264.4cm。 工作原理是: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之水滴入受水壶。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

铜壶滴漏龙头形滴嘴和接水口

南宋海船(模型)按1:20比例复原

宋代有比较完善的医学管理组织,官、私编修的医书、药书流传至今的多达三十部。针灸学和针灸铜人的铸造是医学上的另一突出成就。元朝政府非常重视医学,来自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理论和知识丰富了元朝的医学。

南宋 宋慈 著《洗冤录》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洗冤录》写于淳祐(公元1241年--1252年)年间,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比欧洲最早的法医著作早300多年。宋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

波斯拉斯著的《中国医药大全》中的中医脉学插图

北宋的针灸铜人

这件人体模型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针灸铜人,高213厘米,最初系由北宋医官王惟一于天圣四年(1026年)研究、铸造。据记载,当时共铸造了两个针灸铜人,分别放置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大相国寺和医官院。金灭北宋时,放置在大相国寺的铜人毀于战火。另一个铜人虽为金兵获得,但仍留在开封。公元1234年,金被元所灭,不久元朝官员将针灸铜人运到大都,置于太医院。元世祖忽必烈见铜人因长久使用,多有磨损,命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也是此人主持建造)按样仿铸了一个新铜人。明代建立后,阿尼哥所铸铜人继续使用,但到英宗(1427年—1464年)时,又因为磨损严重,字迹模糊,不能再用,便在正统四年(1439年)又按原样仿铸了一个,即现今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这一件。

王唯一还写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凡太医院针灸科学生考试,就在铜人表面涂上黄蜡,体内注水,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如果能准确地扎穿封住针眼的黄蜡,铜人体内的水就会喷出。考生如果找不准穴位,针便不可能刺入铜人,自然也就不会有水喷出。

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同时出现了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发明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毕昇活字版复原模型

公元13--14世纪的蒺藜陶弹

元代的青铜火统,统身刻有“至顺三年”铭文。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纪年的青铜炮。

元 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青铜火统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根据《梦溪笔谈》和《本草衍义》按1:1比例复制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梦溪笔谈》记载了我国古代大量科学。科技成就和本人的研究成果,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与工程技术等领域。

北宋 沈括 著《梦溪笔谈》,明汲古阁刻本

北宋 李誡 著《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元符三年(公元11)成书,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行。全书共36卷,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示五个部分,是当时中原地区官式建筑的规范。李誡,北宋著名建筑师。

宋式斗拱模型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架构间。唐宋时,形体硕大,间距疏朗,除传递荷载和增加出檐的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尺度缩小,密度增加,装饰作用突出。

这一时期,中国书法和绘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文人画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主要是指一些字画,文章含有儒家教义以维护其礼教。)”的功用性认识,绘画开始成为一种文人间的游戏,并一直影响到今天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元代还涌出了许多具有相当成就的少数民族艺术家。

《钟吕传道图》壁画,据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摹绘。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他们的作品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

北宋 黄庭坚 书《明瓒诗后题》

全卷纵:25厘米 全卷横:1004厘米,每字直径:约20厘米

明瓒诗后题卷已为后人分割为二,现仅存后面的题款,即本卷。全文为:“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致酒弄芳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奕棋,烧烛夜归。”又有小字:“此字可令张法亨刻之。”卷首卷尾有南宋贾似道、元赵孟頫、明项元卞等人的鉴藏印记。

苏轼诗拓片

米芾题名拓片

元 倪瓒 绘《水竹居图》

倪瓒(公元1301年--1374年),元朝南宋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他主张绘画应抒发主观感情,不求形似,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