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实践探索 |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

实践探索 |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5-21 23:48:57

相关推荐

实践探索 |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历史渊源深厚。在国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论文对开展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未来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 传统村落; 协同保护; 协同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的重视,有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各地均已逐步组织开展地方传统村落的普查工作,并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其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在已经公布的全国 4 15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京津冀地区拥有 169 个, 其中北京地区21个,天津 3 个,河北 145 个。

从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东麓沿线一带以及燕山南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分别是河北的石家庄、邯郸、邢台和张家口,北京的门头沟、密云和延庆, 天津的蓟县等。比如张家口蔚县有传统村落 37 个,石家庄井陉县有传统村落 31 个,是京津冀三地拥有传统村落最多的两个县(见图 1)。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这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即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就京津冀地区开展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的意义、目标与内容等进行了思考。

1.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研究的意义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为了共赢发展而开展的地方政府合作行为,其实质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以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为主, 以达互利、合作、共赢之目的.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三地传统村落既存在保护性破坏、“空心化”以及传统风貌特色丧失等共同难题, 也存在因行政隶属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亟需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 因此,立足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专业,开展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有利于三地传统村落统筹规划与特色发展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地域相邻、文化同脉,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空间布局、民居风格和民风民俗,但三地目前主要是各自负责自己的保护与发展。比如,北京市传统村落正按照“一村一品”原则, 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设计”,让每个传统村落保持传统、突出特色,形成各自文化“亮点”。天津市则要求保存其历史建筑、名胜古迹, 挖掘其特色民俗文化,蓟县西井峪村将按“五景十坊三十院”进行规划,打造成以摄影创作基地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 河北省则推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面貌提升改造项目设计方案》,提出环境整治要严格保护村镇原有形态和肌理等。京津冀三地都在各自辖区范围内制订了详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但均欠缺对京津冀区域内传统村落资源的整合和统筹规划。开展协同保护发展研究,将为三地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对策借鉴,有力推动三地传统村落更好的彰显个性与特色。

1.2 有利于三地传统村落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随着我国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幽静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原始淳朴的生活方式、传统美德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等,已经成为人们探幽访古、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旅游产业也逐步成为乡村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京津冀三地比较而言,河北省拥有更多的传统村落,是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北京、天津人口密集,旅游需求量极大. 因此三地在开展民俗旅游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的协同发展, 有利于共同塑造区域有竞争力的旅游集散中心、经典线路和传统村落的品牌形象,为三地合作创新和“旅游一体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1.3 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建设

京津冀三地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的浅山区,是三地经济相对落后和生态脆弱地带,也是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四区”之一的“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建设的重点。三地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低能耗、低污染、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根本目标,通过村落空间的重构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对周边环境资源的约束性开发,为传统村落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开展协同保护发展研究,将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一般多位于山区或交通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生存环境较差,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村落“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因此,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协同发展,要围绕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民风民俗的传承以及村落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等开展深入的研究,并结合村落实际,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整合对策,以激活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来更好的解决当地村民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协同研究对改善京津冀地区村民生村环境, 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自20 世纪末,京津冀三地学者开始对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展开专题研究, 北京学术界对京郊村落发展史、京西古村落等历史文化,天津学术界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 河北学术界对冉庄地道战等古村落历史,相继作了较深入研究。进入 21 世纪,随着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高度关注,京津冀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民居建筑修缮、乡村民俗旅游等方面的论文、论著大量涌现,对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特色予以阐释,并对村落保护提出各种建议。如尹钧科的《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 按照北京历史发展的进程, 对各个历史时期北京郊区的村落进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每个历史时期村落的形成、消失或迁移状况,各个时期影响村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村落的发展与北京城市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时期村落发展的特点等。作者及其所在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团队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对北京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先后承担了门头沟区川底下和琉璃渠村、顺义区的焦庄户、延庆的岔道城等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并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先后对北京门头沟、密云、延庆等地区 50 余个传统村落开展了实地调研测绘工作,取得了大量第一手基础资料,先后培养该领域硕士研究生 100 余人,为北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目前京津冀地区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县或某一具体村落开展的研究,有关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为此,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系统探讨三地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问题,对于实现三地传统村落的一体化和民生改善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亟需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开展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目标, 就是在对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历史、分布、特征等现状情况进行系统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影响该地区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特征,揭示其内在的组织及演变规律, 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构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框架,该地区传统村落的协同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2 研究内容

3.2.1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基础理论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领域。多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关注和重视,学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历史、发展及保护与传承等开展了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实施,对涉及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艺术、经济等价值的评估认定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涉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会相继展开。同时,对国际上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也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3.2.2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价研究

通过现状调研,摸清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现状,是开展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研究的前提。自 年开展传统村落普查至今,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的统一要求,各地对包括传统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村落人居环境等现状情况进行了普查,并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了传统村落数字档案. 但受各地基层人员技术水平和认识的不同,档案资料的质量还不够高,针对村落空间结构、特征以及传统建筑的信息还很不完善。因此,为了开展协同保护发展研究,对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现状开展深入的实地调查还是必不可少的。

现状调研与评价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一是物质层面的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现存状况,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总结归纳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规律与特征;同时,选择典型地区,如北京门头沟、天津蓟县、河北蔚县、井陉等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区县开展实地调研测绘,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数据。第二个层面是非物质文化层面。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自然与人文因素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等,对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及经济等价值进行评价认定,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3.2.3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是一定地域内村落相互位置关系和规模的组合,它从总体上反映传统村落特征的区域差异、组织和空间分布,是京津冀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村落空间分布和中微观层面的村落形态特征及内部空间结构等。

1)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研究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既受到包括地势地形、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因素影响, 也注重与人文地域因素的结合,从而使其空间分布成为基于地理、人文等综合因素建构的复杂系统。协同保护发展研究应首先从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入手,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再基于非物质层面上的信息重组,将这些看似静止、孤立的村落空间,按照所承载的人类行为与功能性质,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与特征进行研究; 再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发展对传统村落的要求等进行研究,为保护发展策略研究提供基础。

2)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特征研究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织作用的物化,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类各种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是技术能力与功能要求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重点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以及演化规律, 把握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院落空间、结构布局以及风貌特色的构成规律; 分析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村落内部空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村落空间层面的保护发展以及优化整合提供基础。

3.2.4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空间优化整合是实现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京津冀三地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各自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其隶属关系的不同, 虽然三地传统村落历史上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但因隶属关系不同,北京、天津经济发达地区在配置资源时主要强调自身的发展,很少会考虑相对落后的河北省。为了实施协同保护与发展,需要对当前三地在制度和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 找出影响和制约三地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而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2)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统筹规划研究

规划先行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统筹规划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发展的规划体系构建研究、传统村落协同保护的内容及重点项目研究、区域交通与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统筹整合研究、产业布局与优化整合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3)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研究

在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研究等。

4.结论

当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河北, 其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村落经济相对落后,“空心化”现象严重, 多数对传统村落风貌特色具有决定作用的传统民居等存在年久失修,甚至面临倒塌与消失的危险. 因此,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 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相同的,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 开展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对三地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原文来源:张大玉.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3(1):1-5.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