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河北大学携手攻关: 探索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之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河北大学携手攻关: 探索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之路

时间:2022-05-21 23:30:44

相关推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河北大学携手攻关: 探索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事业正继续向纵深推进,“低碳”、“环保”和“发展”这三个领域也告别过去各自为战的隔阂状态。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和扩散,又经常是跨地域的,例如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各个行政区域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治污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呼唤着京津冀三地的环境科学工作者协同作战,寻找高效应对之道。

近年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京津冀地区的“低碳”、“环保”和“发展”工作如何协同,展开相关研究,并在环境科学协同创新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联合研究团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考察扶贫

自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河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组建了以付加锋、高庆先、罗宏、郑林昌、李惠茹等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针对环境热点问题联合开展研究。联合研究团队相继承担完成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生态环境部委托课题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引发了管理部门和社会对低碳、环保与发展协同的关注,也有力推动了我国绿色发展的步伐。

6月9日,《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就京津冀地区的低碳、环保与发展问题采访了该研究团队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付加锋研究员,以及河北大学郑林昌教授,听他们介绍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相关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研究员

低碳环保与发展并不矛盾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崛起中担负着重大使命。京津冀地区也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低碳、环保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京津冀地区低碳、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环保下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郑林昌

在接受《环境与生活》记者采访时,郑林昌教授指出:“低碳、环保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远角度看,低碳、环保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是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或某些层面上,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光伏产业,这些产业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追求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但是生产过程中会存在能耗高等问题,存在低碳与环保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把这种情况理解为三者互相矛盾,是不准确的。”

该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研究低碳指数、环保指数、发展指数,以及低碳环保指数等指标发现,低碳和环保在很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并不是一个制约关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高庆先研究员指出:“对有制约、不一致的方面,应该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策措施这些方面来妥善处理。”

高庆先研究员在野外调研

联合研究团队在野外采集垃圾样品

,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在此之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京津冀地区就开始抓大气污染防治,郑林昌教授说:“河北大学所在的保定市,是国家首批的低碳城市之一,走在保定市的大街小巷上,您能看到我们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效果,保定市的公交车也有不少由新能源汽车替代了,这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至于京津冀地区的天空从灰至蓝的蜕变过程,本地区居民最近几年也都是有目共睹。”

郑林昌教授(左二)在河北省黄骅市调研循环经济发展

要从流域视角来看白洋淀

说完了空气污染治理,访谈的话题又切换到地表水污染防治上。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三地山水相连,尽管在重点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上达成共识,京津冀仍存在水污染防治碎片化的问题,河流整体治理成效尚未明显显现。

有鉴于此,河北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还成立了“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提到京津冀周边的水质问题,郑林昌教授介绍说:“成立‘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目的就是针对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重点就是水环境研究,从流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我们一直在呼吁,治理白洋淀,不应该只盯着白洋淀的水,而要从白洋淀整个流域着眼。”

付加锋研究员也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进一步推动白洋淀水污染问题的解决,相关地域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协同作战。研究部门尤其要率先协同起来,解决或研究未来的一些关键问题,而不是各做各自的,单打独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研究室主任

付加锋研究员

院校互补 携手双赢

据高庆先研究员介绍,联合研究团队最初的研究是从公益项目开始的,但是公益项目结束之后,研究团队继续围绕低碳、环保、发展方面展开院校合作的研究工作。

谈起双方的合作模式,付加锋研究员认为双方的互补性很强:“保定市作为全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河北大学就在保定市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依托河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众多的在校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因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学生比较少,做问卷调查很缺人手,这方面河北大学优势明显。在经济模型、经济预测这一块,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很有优势,而我们恰恰对政策需求比较了解,所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中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方面是生态环境部在制定政策时有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科研力量,我们将两者融合起来,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该联合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已承担了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协同研究、碳排放和污染物减排融合研究,也开展了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研究。联合研究团队构建了成熟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采用官方的、具有权威性的数据,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地区和城市层面低碳环保发展指数做了持续动态评估,郑林昌教授说:“这些方法、指标是可以推广应用的,其他地方和领域也可以借鉴。”

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方法学

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同时,联合研究团队也曾遇到一些瓶颈,付加锋研究员就感慨:“第一个难点是数据量需求大,而我们恰恰人手较少。第二个难点是从数据本身,核算碳排放、核算污染物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第三个难点就是如何界定经济发展程度,因此我们做了很多经济发展模拟,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在低碳领域,可核算的数据比较少,那么应该怎么去核算?所以,我们是面临方法学和选择数据的困难。如何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构建模型并系统模拟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联合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已在青海省海西州、河北省武安市、河北省唐山市得到应用,郑林昌教授介绍:“武安和唐山是河北省两个典型的钢铁城市,如何实现在低碳、环保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协同,必须得有一个大局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去看这个问题,不应该仅局限于短期的经济发展,而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省海西州考察矿山生态修复

联合研究团队在河北省武安市调研钢铁行业

付加锋研究员也介绍道,一些面临生态环境建设压力的城市,也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这也说明环境保护不会制约经济发展,相反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产业的等级、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协同发展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的。

联合研究团队还想扩大

谈及联合研究团队未来的发展计划,付加锋研究员的言语中充满干劲,他说:“第一,随着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再加上一些复合型环境问题的不断暴露,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表明还得继续联合不同专业领域的团队,来共同解决这种大环境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我们想联合更多的团队,围绕京津冀的发展问题,把研究做得更细一点,争取能起到指导具体工作的作用。第二,未来要继续扩大团队,结合京津冀地区企业开展研究,因为企业是落实碳减排和污染物减排的具体主体。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可能更明确,所以我们可以从企业的角度深化研究工作,能对企业起具体指导的作用。第三,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压力下,地方政府需要技术的支撑。弄清楚地方政府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完善工作,我们就能给他们做很好的咨询服务。从这三个角度看,我们未来的确有进一步扩大团队的计划。”

付加锋研究员在河北省保定市污水处理厂调研

【环境百科】

高庆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兼任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温室气体清评估组专家(ERT),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特设工作组排放因子数据库(EFDB)专家,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影响评价与对策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低碳经济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委会委员。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30余篇学术文章,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IPCC国际谈判,并撰写两部专着《沙尘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作者参与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ontrol in China(沙漠化及中国对沙漠化的防控)》等专着的撰写。和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林昌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三三三”层次第三层次人才,河北省高等院校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和城市经济、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20余项,出版专着7部,发表论文30余篇,服务成果得到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批示和采用。

付加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物联网与环境健康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出版专着6部,参编生态环境部技术指南2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研发气候与环境数据库3项。

本文系《环境与生活》杂志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责编:崔悦

网编:李东华

好看请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请前往:/

微博:@环境与生活

今日头条/腾讯//网易号/搜狐/大鱼号/一点号/

红板报:环境与生活杂志

订阅请联系:刘女士 15811085668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文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