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为什么部分二 三线城市居民境外消费比北上广深还多?

为什么部分二 三线城市居民境外消费比北上广深还多?

时间:2023-12-13 03:17:01

相关推荐

为什么部分二 三线城市居民境外消费比北上广深还多?

慧航,公众号:「阿尔山下」Keep calm and DO your Research

看到有人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线城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比二线城市低导致的,我想这一结论还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不能解释一个不存在的现象,当我们拿到数据时,应该首先对数据的可能来源进行一番审视,因而我的第一反应是对数据本身的怀疑(/gonglve/zt-830.html ),首先想到的是,基于何种数据能够做出这样一份报告?

不过打开报告之后,这一顾虑打消了大半。报告上是这样写的:

既然是银联的数据,那么至少数据可得性上的疑问就消除了。然而在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统计上的偏差。既然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境外消费,那么银联就不是唯一的支付渠道,我们不能排除银联之外其他的如 VISA 和万事达卡、美国运通等的支付渠道。如果一线城市使用 VISA\Master 更多一点,那么自然银联的数据会存在偏差。不过,如果存在这样的偏差,那么我们在这份数据中会看到一线城市的游客偏少,然而根据这份报告,来自北上广深的游客仍然「在消费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因而这一偏差应该不会造成决定性影响。

那么是因为一线城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比二线城市低导致的吗?我想未必。

一个普遍的想法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房价比较高,所以尽管一线城市的收入相对较高,但是更多的收入必须支付房贷,实际上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并不高。那么一线城市的收入情况跟二线城市相比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从 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选取了北上广和其他几个「二线城市」,计算了各个城市的家庭收入情况:

为了看清楚房贷以及其他生活成本对这些城市居民的影响,我在家庭收入的基础上,逐步减去了房贷、医疗(不包括保健)和食品支出。从图上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超一线」城市在收入上,无论从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来看都是遥遥领先的;而广州和杭州、宁波这三个「一线」或者「准一线」城市落在了第二梯队;而其他城市,比如报告中着重强调的「东三省」城市沈阳和大连,则更加落后。

当然,可能你已经注意到,图上的收入似乎被低估了。实际上,经济学里研究不平等的文献中也经常抱怨中国的收入数据非常不靠谱,而使用支出很多时候偏差会小一些。那么从支出看呢?

如果的确是由于一线城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比二线城市少,所以一线城市的境外支出也少,那么一个自然的推论是:一线城市的境内支出也少,特别是一些「非必需品」或者说经济学意义上的「奢侈品」的消费应该也少。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是数据中不同项目的支出情况:

可以看到的是,北上广在旅游支出、文化娱乐(不包括教育)支出和耐用品支出方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特别是,旅游和文化娱乐通常是非必须的,或者说经济学意义上的奢侈品,一线城市在这方面的消费情况仍然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城市。一个例外是宁波,宁波在衣着鞋帽上的平均支出甚至超过了上海!这是什么独有的偏好吗?

如果「一线城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少所以境外支出少」的逻辑成立的话,那么自然的推论是一线城市的家庭的所有支出,特别是非必需品支出也更少,然而现实数据并不是这样。

所以综合来看,一线城市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少所以境外支出少这一论断从现有的一些证据中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如果仔细想一下,虽然一线城市现在房价是非常的高,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在这两年买房的,所以多数业主的房贷成本不能以现在的房价来测算的。高企的房价不仅仅挤出新买房的人的消费,还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或者财富效应等增加了已经有住房特别是有不止一套房的人的消费,总的效应是不确定甚至可能是正的。所以这一想当然的解释可能是不成立的。

那么该如何解释呢?我想关键的矛盾就在于上面提到的数量 - 消费金额反差,也就是,为什么一线城市有大量的消费人群,但是人均消费更低呢?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几乎所有的消费类别中都存在着这一现象:

如果看消费人数,几乎所有的 Top5 都是北上广,而如果看人均消费,北上广反而消失不见。

而如果对比我们之前的数据,可以发现北上广并不是消费水平低,只是在国外的消费比其他地方低而已。

我想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在出国申请签证这一件事情上,一线城市本身就有先天优势,因而我们比较的「范围」可能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对于一线城市的居民,申请签证和出国本来就有天然的便利,出国的「壁垒」更低,因而我们可能可以看到一线城市有更多的人选择出国旅游,「在消费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人数增加了有两个可能的后果。首先,出国「壁垒」的不同会在边际上影响选择出国游的人群。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我刚刚办了澳大利亚的旅游签,记得有个要求是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流水,年薪大概在 10 万以上即可。问题是,如果只看这一个标准,年薪 10 万以上就有签证的话,一线城市的年薪 10 万只够温饱,而在二线城市能生活的不错了还有结余,所以在这条线上的一线城市的人群自然消费更少。因而在签证的这个「边际」上,的确存在着一线城市有更多的「有机会出去但是没有结余消费的」的「穷游一族」。当然这仍然是边际上的影响,而对于远离「边际」的人群, 比如年薪在 20 万以上的人群,在上海不算什么,但在很多二线城市已经很高了,同样会拉高平均水平。至于这部分「边际」人群对于最终平均消费的影响,还是取决于这部分人在一线城市的比例。

另外一个后果是,由于在一线城市,出国不是什么难事更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代购」(包括帮亲朋好友代购)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一线城市到纪念品商店购物的人更多,但是每个人的购买量似乎不大:

假设昆明人和北上广深买的纪念品价格一样的话,那么 1 个昆明游客其背后的购物需求是北上广深的 1.5 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北上广深的游客要帮 4 个人买东西的话,那么一个昆明人就要帮 6 个人买。当然,这个计算只是个比方。如果按照这个倍率来算的话,其实很多的差异都可以被抹平。比如在这个微博(/1730714982/F9LptFG3S )中,百货商店、免税商店、化妆品店都大概有 1.5 倍的差距。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上面微博中,北上广深只在「珠宝钟表」这个项目上「赢了」,毕竟没有几个人会放心让朋友代购珠宝。我想这个细微的差别正是由于每个「游客」背后所代表的「需求」决定的。

本来一线城市出国的机会或者朋友就更多,加之一线城市本身就非常丰富的商品种类,因而北上广深的消费者似乎没有像二线城市那么高的代购需求。

以上只是一个猜测,现有的数据没办法证明其真伪,不过我觉着下面这幅图可以佐证这个论点:

上图是几个城市的人情支出,东三省的城市虽然收入达不到一线、准一线的水平,但是人情礼却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些一线、准一线城市,这也许就是东三省游客们背后代表的「需求」吧。

当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我相信是复杂的、多样的,比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深圳人如此喜欢摄影器材、宁波人如此喜欢买衣服、昆明人如此喜欢买钟表首饰。每个城市居民的偏好、商品的价格甚至居民的需求价格弹性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都有可能是这些现象的原因。

后记: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直觉告诉我,「可支配收入」应该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于原因,我曾经在专栏提到过这篇文章:/p/19885852 ,文章的结论是,我们的确存在着对大城市的偏好:

数值越大,偏好越大,而如果偏好越大,说明更愿意放弃一些消费(或者收入)来换取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比如我,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之间,果断的选择了上海,尽管日子过的肯定会比在其他城市不舒服。

然而当我真的去看数据时,换了多个方法,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线城市个人可支配收入更低」的证据。为什么?因为人们对在一线城市发展有理性的预期所以才留下来?或者是因为那些在一线城市不能有很好发展的人都离开了?还是因为 skill sorting 导致留在一线城市的普遍都是具有高技能的?我想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查看知乎原文(185 条讨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