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莆田南少林寺寺院简介

莆田南少林寺寺院简介

时间:2023-11-05 18:32:19

相关推荐

莆田南少林寺寺院简介

南少林寺简介

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前身为“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峰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南少林寺正好座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得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

九莲山,九峰环绕,形似莲花开敷

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还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南少林,到今天已是举世皆知。1991年的一份南少林寺遗址论证结论为我们揭开了南少林的千年印记。这是一份由著名武术教育家习云太、历史学者秦宝琦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位来自北京、河南、四川、广东、甘肃、广西、福建等地的武术、历史、考古、宗教等学术界的专家出具的南少林寺遗址论证结论,基本判定林山村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寺,即南少林寺。

该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至迟于北宋中叶仁宗嘉佑年间,此寺业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武术活动的重要中心。

唐贞观年间御赐的十三棍僧碑(现存嵩山少林寺)

据省考古队发掘出来的塔碑和发现的残碑上“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 ”“……当院僧师询刊字……”“……李唐贞观中法师……”等残存文字,可推断林泉院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道广等率僧兵落脚的地方。原来,唐朝初年李世民登基后,辅公祐部将路得才聚众东南沿海为非作歹,沦为海盗。李世民把已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昙宗和尚找来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中的道广、僧满、僧丰等率领五百僧兵入闽平定海盗。海盗平定后,沿海人民挽留这些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唐太宗李世民恩准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道广回嵩山少林祖庭见昙宗和尚,昙宗送一首偈语,让其在福建找一处同嵩山九顶莲花山相似的地方,建一方南少林寺:一则示不忘祖庭;二则在沿海传播大乘禅宗。偈语是:“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少林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

道广他们找到了地形酷似嵩山的林泉院住下来,同嵩山少林寺一样养僧兵、参政事,林泉院也就发展成为南少林寺。肇此,南少林寺在唐宋时住寺僧兵500多名,武风极盛,逐渐形成南少林拳。

据“嘉佑癸卯九月造”“当院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石槽刻字,林泉院在北宋时期拥有僧兵这一特殊的武装组织,与嵩山少林寺一样,是礼佛练武之所在,以“南拳”遥相呼应嵩山少林寺之“北腿”。而“浴煎茶散”,经考证,汤水是用当地盛产的茶叶和各种中草药煎熬而成,功能治疗跌打损伤、锻炼筋骨和增长功力。

宋代的浴缸

同时,由“诸罗汉浴煎茶散”等石槽,可推断南少林寺种茶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在北宋之前。北宋时南少林寺盛产茶叶有其特定的地理气候。南少林寺所在的林山村海拔500多米,雾浓露重,气候清凉,适宜种茶,是莆田主要的产茶区之一,至今尚有9000多亩荒废的梯级古茶园。南少林寺极盛时有茶园1000多亩。北宋时有名茶“林山云雾茶”(因山高、雾浓露重而得名)定为贡品,年产数百担。关于“林山云雾茶”,当地的老百姓还流传着“九驴十八顶(担)”的有趣传说,据说北宋时,林山的云雾茶是用九头驴驮上十八担茶叶,送往京都东京城(又称汴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这些驴平时是随便放养的,吃了谁家的庄稼都没人敢动它们,因为那些驴可是给皇帝背贡茶的“功勋驴”!

据发掘出土的陶瓷器、瓦片及各朝代的铜钱等得知,林泉院在唐、宋、元、明各个朝代有过多次修建。

到了清代,周谷城《中国通史》载:清康熙年间(1662-17)“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中有勇武绝伦的寺僧百余人,为满人建了打击藏人之功,其势甚盛,满清疑忌,将寺焚毁,将僧杀戮”。寺僧中幸存下来的,就密谋扩大势力,力图报仇,这就是后来成立的“洪门”,也叫“天地会”。南少林寺旁有天地会的地道入口,名“红花亭”,因此,天地会又称“红花会”。后来,天地会又被清兵剿灭,南少林寺被焚毁。于是,南少林寺被历史湮没了。可是,林山村村民中仍世代流传着“五百僧造反”的民间故事,在发掘的遗址中也终于发现了南少林寺被火烧的有力证据。

地面火烧痕迹的发现,使南少林寺的发掘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使这桩沉寂300多年的历史谜案终于真相大白。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将南少林寺遗址研究成果公之于众。1998年12月,一座新的南少林寺在原址上重新建立起来。

上代嵩山少林寺方丈德禅法师亲笔认证

重建后的南少林寺山门,寺名由赵朴初居士亲笔所题

南少林寺全景图

千年古刹终于重见天日,南少林武术也重新发扬光大,名扬四海。

而自发现和恢复南少林寺以来,南少林寺逐渐收回原庙产包括部分茶山,千年禅茶亦焕发勃勃生机。现有名优茶树老枞梅占、黄旦、黄观音、黄玫瑰、水仙、奇种等有机茶园数十亩。方丈空性大和尚师亲自带领僧俗二众种茶、采茶,精心制作禅茶。

有机茶园

方丈空性大和尚带领僧俗二众采茶

少林寺的伽蓝菩萨与众不同,不是关公像,而是“紧那罗王”,形像为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据《河南府志》记载,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低微,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号、来自何处。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至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串。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而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的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在寺中为他塑了像,建了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塑造形像供于大寮(厨房),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之后,天下寺院纷纷仿效,也在大寮供奉“监斋使者”紧那罗王菩萨。

南少林寺主建筑群北侧平台上,有一座资福寺,建于清初南少林被毁之后不久,具体年代不可考。相传清初南少林武僧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清兵乘虚绕道而攻,猖狂烧毁南少林寺。这时有五位武僧杀出重围,幸免于难,其中两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游,还有一人隐姓埋名于福州长庆寺,后来当上方丈,他在当方丈期间,伺机指派弟子回泉山重建南少林寺,不敢沿用原名,故改为“资福寺”。清光绪24年(1898年,与戊戌变法同年),该寺由福州长庆寺(现在的西禅寺)方丈带领僧众和信众重修。资福寺坐北朝南,歇山式,二进深,一字形排开,中间为大雄宝殿,两边各隔一个天井,有厢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与大雄宝殿相连。大殿前有山门,门前有上下两埕,均用黑砖铺就。大殿后墙有胡同与两边厢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额“资福寺”被毁。“大雄宝殿”横匾在考古时只发现碎块,经拼凑后四个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书体,洒脱飘逸、龙飞凤舞。大殿现存横匾一块“宰化人天”,是九龙匾,匾上的鎏金题额、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寺内有两对柱子,上刻对联为清末福建名人,光绪帝大学士、宣统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所书,一联为朱熹撰陈宝琛书的“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这是廊庑第一对柱子,被拆,现存南少林僧团内院。另一联为陈宝琛所撰并书的“云日就瞻祝无量寿,天人欢喜演上乘禅。”对联,石柱落款:“光绪二十四年福州长庆微妙大和尚,诣阙请经鼎建大殿,门徒福慧、开慧重兴本山。”还有一对无名氏撰的对联“资福焕然实关种福,泉山宛在不减雪山。”本联寓意深刻,说明此寺曾被清兵焚毁,今又重兴,正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意,寺院是三宝所在,是众生的福田;又把南少林所在的的泉山,与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的圣地雪山相提并论。古云资福寺有藏龙卧虎之势,山前山后各有五关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少林古迹资福有,国师名联柱上留。耕云钓月诗碑在,文人墨客慕名游。”

资福寺旁有两块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宽,20多厘米厚,其中一块上刻“朝耕山陇云,暮钓西桥月。澄渚一闲人,林泉甘独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云钓月”的意境。

另一块石板上刻“僧继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间南少林寺的继言和尚用一指禅神功手刻上去的。当时南少林寺武风极盛,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武,也有一些人心术不正,拜师不成就偷武学典籍。有一天一个小偷从南少林寺的藏经楼偷了一本《葵花宝典》,逃到寺西300米处的小溪边,就听后面有沉重的脚步声赶来,回头一看,一位大和尚肩扛巨大的石板大步流星走来,将石板在小溪上一架,当场用手指在青石板上刻上“僧继言造”四个大字,意思是:我造一个桥,让你接着跑,我继续追你。小偷一看,这神功太厉害了,扛着石板我都跑不过,何况一指禅神功石板上写字都唰唰的,哪里还敢跑?!当时就跪在地上双手奉还《葵花宝典》,从此改过自新,做了好人。

资福寺的旁边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时挖掘出来的,最小的长1.2米,高0.5米;最大的长2.3米,宽1.1米,高1.3米。当地村民说以前有30多口,后来许多被开了去做门窗石碑小桥等用途了,现在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着许多文字,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许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着“治平二年……班首继言……方丈……诸罗汉浴煎茶散”等字样。由此可以证明继言和尚存在的真实性,为他的断代找到了实物依据。还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当院僧兵”等字样,可以看出当时是有“僧兵”的,而历朝历代,有僧兵的,只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

残碑“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 ”

“嘉佑癸卯九月造”“当院僧兵”“治平二年”“诸罗汉浴煎茶散”等石槽

南少林寺有一件镇寺之宝,就是天然的达摩璧。这是一块玉璧,打磨完了天然显现达摩祖师像,被南少林寺奉为镇寺之宝。清初清兵围攻南少林寺,火烧南少林三天三夜,只逃出去五个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达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遗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广为传播和发扬,对南方数省和东南亚影响巨大。清兵接着屠城三日,莆阳被杀者逾60%,一时之间,莆田成了人间地狱,家家有死人,户户有哭声,白头春联由此而来。

火烧南少林之后,匆忙逃生的人,并未带走那块镇寺之宝——达摩璧,从此,就湮没在了南少林的废墟之中。时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听师辈口口相传,南少林的达摩璧极有可能还在南少林遗址,他就悄悄的来到林山村,到处挖掘寻找,最后终于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将达摩璧带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找到南少林寺的消息,并决定重修南少林寺,这位香港人,又将这块达摩璧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南少林,现在放在莆田人民银行的保险柜里。这真的就是现代版的“完璧归赵”啊!

林山村的塔西,存有“达宗和尚塔”的塔基遗址。

南少林寺西有个“红花亭”,里面是“保民殿”,建于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对应清朝是顺治三年),为莆田人郑郏和陆圻所建,后为反清复明义士的聚会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头的,意为“反清复明”“为民出头”。神案底座是石砌莲花图案,亭柱对联为“柏酒倾杯绿,篱花带雨红”,因下联有“红花”,故名红花亭。亨柱上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对联,殿内柱子两副对联分别是“手持七星护国泰,足执二法保民安”, “剑下龟蛇照日月,旗中龙虎透云霄”,由殿内供奉的是郑成功、万云龙、陈近南,这几个对联和洪门“花亭结义改姓洪”等,可以证明这里是当时洪门,即天地会聚会结义的地方。亭子的西边有地道入口,据说是通到东边几里地之外的萩芦。因为有地道,所以清兵数次攻打,均无功而返。后来义军出了叛徒,引清兵从地道攻入,然后火烧南少林三天三夜,之后屠城三日。

传说中康熙帝征调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为军官,远征西藏之虏,凯旋后,却有人诬告这些高手意图造反,于是朝廷派八旗兵,火烧南少林寺,将之除灭。有五个少林俗家高手逃脱不死,从此痛恨清庭,请万云龙做首领,陈近南做军师。建立洪门,是为“洪门五袓”,以“天父地母”,立誓反清复明为己任,故称天地会,尊郑成功为开山老祖。天地会,又称“洪门”,是近世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三点会”“添弟会”“小刀会”“袍哥会”“哥佬会”等要么是洪门的另名、要么是洪门的分支或分派。当时在南少林旁的红花亭聚会,所以又叫红花会。

南少林后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后来据说是朱元璋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为避靖难之乱,逃至莆田九莲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个院子,隐居读书,就是“朱三读书院”,也叫“朱三太子庙”。后来,“佛山”也就改称“朱山”了,现名“祖山尾”。朱三庙经历了1603年莆田的8级大地震、清初的火烧南少林,至今仍大致完好。

祖山尾海拔642.4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东部山头尾576.6米,南部斜仑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对面的巨岩“石面桶”(又叫卧佛山)576.6米。

南少林寺所在的九莲山林山村,至今仍保存大量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放生池、练功埕、马槽等,更有与习武和僧兵有关的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旗杆坪等。

南少林寺周围有下院苦竹寺、霞梧院、紫霄寺、九莲岩、飞石岩等,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落,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势可见一斑。九莲山形似“观音坐莲”,祖山又形似大小两个弥勒菩萨,对门又有卧佛,左右有文殊菩萨的狮山和普贤菩萨的象山。远望可以看见三江入海口、九华山和壶公山。极目四周,层峦叠翠,青山环抱,山路溪流,水天一色,清风徐来,鸟弄枝头,白云朵朵如锦织,青草茸茸似缎铺。好一个“九莲山上逍遥客,南少林中自在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