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以色列 英国 芬兰 日本 印度的老师 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以色列 英国 芬兰 日本 印度的老师 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时间:2020-05-09 01:28:20

相关推荐

以色列 英国 芬兰 日本 印度的老师 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随着近几年《少年派》、《小欢喜》等热剧大火,不难发现,「教育」已然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各个行业共同聚焦的话题。

前不久,以9.1的豆瓣高分完结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在开播之后同样引发网友们的热议。

国际记者出身的周轶君,这次以两个孩子母亲的身份,化身教育的探索者,寻访日本、芬兰、以色列等5个国家,再回归到中国,最终以6集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芬兰老师不强调竞争,日本老师上课元气满满,印度老师愿意被挑战……不只是刷新屏幕前许多老师们的认知,也让他们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出发,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教育。

5种不同的教育,各国老师都怎么做?

日本 – 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平衡

第一集探访的国家,是与我们一海之隔的日本。一直以来,日本留给世界的印象便是:集体主义、追求完美、遵守规矩……而这些观念,是从幼儿园教育就开始向孩子传递的。

在周轶君造访的第一个学校「莲花幼儿园」中,孩子们的一天是从“喧嚣”的晨练开始的:

室外沙地上的孩子们一边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声喊叫着,一边自由地活动。

室内体操馆的孩子们练习着腹式呼吸,整齐地发声。

被问及原因时,园长的回答是:“在把洪亮的声音向前方传递的同时,也是在表达着自我情绪和意识。”

一模一样的动作,整齐划一的声音,无不体现着日本教育推崇的集体性。但令人感叹的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也不忘提倡保护个人利益。

在东京藤幼儿园时,周轶君在午餐时间跟随校长一起来到孩子们吃午饭的地方。他们6人一桌,通常有2个孩子带便当,4个孩子吃学校配餐,大家彼此分享。这时,校长会假装去“抢”或“偷”孩子们的食物,通常孩子们会大声地表示拒绝。

学会分享的同时重视个人利益,这两个处于天秤两端看似对立的观点,却在幼儿园校长采取的方式下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芬兰 – 平等、自由、积极教育

作为被评为“拥有世界上最佳教育体系”的国家,芬兰在盒子君的眼里就是教育的乌托邦,也让看过纪录片的人都在感叹:教育原来还可以这样!

在芬兰,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校间的资源平等,师源与生源也是平等的。若是你问一个当地人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他会告诉你:最近的一所。

每一所学校师资都平等配备,不会出现焦虑的父母“挤破头”地拼命将孩子送到更好学校的现象。

当然,平等还体现在学校与教师给予学生的完全自由上:翻跟头与斗舞都是正常操作,上课躺着、吃东西可以光明正大,与我们对教育固有的印象大相径庭。

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并不提倡竞争,所以就不存在考试。取代「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的,是「积极教育」。

片中拉妮老师提出的课堂主题是《时间、年龄、我》,简短的的五个字却涵盖了数学、生物、艺术作品等多个方面。这意味着老师将要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更多知识层面去做准备。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也不再是评估学生学习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知道该如何学习。印度 – 善于思考,挑战权威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教育问题相似,印度也会被应试教育、教资分配不平等等问题困扰。

但神奇的是,表面上不太被看好的印度,CEO却十分高产。世界500强企业中,仅印度人担任CEO的比例就高达30%。

答案追寻到教育上,便是他们不接受正确/标准答案,并认为: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所以一旦有了想法便会立即说出来。如果意见不同,就会通过辩论的过程寻找到最终答案。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挑战老师的观点,这不算偶然事件。在老师眼里:当一个老师被挑战,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仅如此,片中还介绍了印度哲学中一种独特思维“Jugaad”——“寻找替代方案”。他们擅长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新的东西,并解决遇到的20%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维让印度人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放飞想象力,最终推动着人不断进步。英国 – 精英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这一集中,周轶君走进英国多所著名私立学校探索「精英教育」的本质,并打破了过往大众对英国教育的刻板印象。

精英教育并不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英式口音、贵族穿着、礼仪礼节等,而是培养学生形成全面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与意识。课程的内容包括体育、马术、艺术、戏剧等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信感等。

周轶君来到德威公学时,校方首先向她展示的便是戏剧课。11、12岁的男孩子原本对自身的身体很敏感,但在戏剧课上,他们可以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起初的拘束,慢慢随着情绪去舒展身体的动作,直到最后与其他伙伴一起完成将同学托举起来的动作。

戏剧课不仅让这些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接受自己,建立自信,同时也让他们彼此接受,学会如何去团队合作。

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正如威斯敏斯特公学校长说的那样:我们鼓励年轻人全面参与社会,这就是特别的部分。我们应该避免机械式学习,教会孩子批判、独立的思考。

以色列 – 敢于质疑,正视失败

撇去我们过往对以色列的熟知印象,以色列的教育成果绝对让许多人为之赞叹:

它是人均专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如U盘、滴灌技术、语音音箱等发明。同时,以色列人口中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是世界第一,时曾被评为全球受教育程度第二的国家。

教育如此成功的背后,是以色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政府对教育的非常之高,在个别城市的财政支出可高达51%!

以色列的教育特点,在于提倡「质疑精神」。不单单追求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敢于质疑并发问。

同时,以色列也格外鼓励人们创业。在这里,十几岁的初中生很可能就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他们一边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一边坚持创业,并相信:不会让创业公司这件事影响学业与分数。如果创业失败,也不会直接“出局”,因为失败不是人生的结局。以色列格外看重人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在这里,英雄不是永远成功的人,而是那些失败之后依然选择勇敢尝试的人。

教师的努力,体现在教育的细节中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在周轶君探访的5个教育方法与中国全然不同的国家中,不难发现,即便是那些刷新我们认知的教育理念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时,老师们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努力着:

芬兰老师拉尼在工作之余仍然坚持抽出时间在大学进修,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教学计划,再更好地为学生授课。

另一位劳拉老师为教学生们认识颜色,会把他们带到森林中去认识自然万物,融入自然中。学生的回答可以天马行空,因为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答案。

芬兰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即便是数学、科学等领域不擅长,老师也相信学生一定在其他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闪光点,最终引导他们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反观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从“娃娃抓起”的集体主义教育在盒子君以及大多数老师看来都未免有些过于压抑人性。但若是结合日本社会大环境的情况细想,幼儿园的教师其实是在通过一种相对更适合孩子的方式让他们提前做好融入社会的准备。

上课的时候,老师的语速、动作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就故意放慢,依然以很快的速度让孩子从小学会适应。

当然,教师的努力不只是在课堂,还在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均。身为教师,印度的苏卡塔教授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国家的教育现状。早在 1990年,他便为贫困地区安装电脑,建立“云中学校”,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们与外面的世界连接,依靠自己的努力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几个孩子以小组的形式聚在电脑前自学,再一起讨论交流,用对问题的好奇推动着他们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苏卡塔教授通过这样的新教育方法帮助村子里的孩子们在未来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几十年至今一直如此。正是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师们在岗位上的认真、努力,才让这些截然不同的教育的模式能够以成功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无论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如何,教师作为个体,都在努力地让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会未来的希望。

教学形式天差地别,教师目的殊途同归表面上看,几个国家受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致使老师各自采取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着学生们。但其实,当纪录片完结后,相信不少老师和盒子君一样,都会发现,尽管教学形式天差地别,教师目的却殊途同归:

芬兰与印度的教育,虽然在我们看来如同处在两个极端,但两国教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带着热爱与兴趣养成自学意识。

日本的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一部分天性,也仍然在努力地“制造”一些“细节”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学会思考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

英国小学学校的环创墙上会贴着许多超出孩子年龄范畴的“大”问题,比如:什么是自由?爱人容易还是被人爱容易?失败更糟糕还是未尝试更糟糕……这些看似这个年龄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能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育不再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传授方法和理念。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只是他国的教师,也是我国的教师在教育大环境的背后正在努力做的事。

“最好”的教育,藏在教师的思考里

在探访了不同国家的教育后,最后一集周轶君回到了中国。因为有了对比,更因为这种深入观察却不给定论的方式,才让观看影片的我们在纪录片结束后有了更多的思考。

备受一部分人关注并被赞扬的英国精英教育,其实在英国国内同样会遭受争议,一部分认为私立学校会使社会差距更加拉大。

日本虽然在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但日本国际广播电台、国际事业部组长太和田基在谈论自己国家的教育时,也会说出内心的忧虑。

被人夸赞的教育,其实并不一定是完美的。被人不看好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最差的。

与其说周轶君在带着我们去寻找世界上完美的教育,不如说她是在带着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路思考在大环境下,如何通过感受别国的教育模式来反思自己。

身为教师,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方法在细微之处都有不同。但无论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是什么,盒子君相信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

我们谅解过去的“打击式教育”,并做到不将这样的教育理念带给现在的孩子们。通过跟随《他乡的童年》一起用“看”的方式了解教育的不同,在未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摸索到一条适合自己也更适合学生的教育之路。因为,“最好”的教育就在老师不断思考的过程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