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物建筑在修缮中如何保护

中国传统文物建筑在修缮中如何保护

时间:2022-05-04 08:19:05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物建筑在修缮中如何保护

中国传统文物建筑在修缮中如何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大国,历史悠久、尤其建筑本身的年代不同、风格不同,而损坏程度也不同。因此在修缮中如何保护文物?是个大问题。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树立法制观念,1982年国家专门公布了《文物保护法》,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对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和革命文物修缮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同时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还要作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一、不改变原来位址与布局;二、不改变原来的形制;三、不改变原来结构;四、不改变原来工艺;五、不改变原来材料。这就是原则。但也有的古建筑原址变了,还算不算文物?如山西元代的永乐宫原址为山西永济县永乐镇,在1959年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时,当时的永乐宫处于被淹没的危险区内,因此在兴建水库的同时将永乐宫整体原状迁移至四十五公里之外的山西芮城县内,仍算元代文物。因其大局,原状布局,结构形制,材料工艺及装修装饰等项都未变动,所以说仍为元代文物。

第二是在修缮前首先要作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建筑本身的病源,以便做出“对症下药”切实可行的修缮施工方案,以施工方案指导施工。否则的话就很难说保证工程的质量,应该说“修缮方案”就是保护文物、指导施工的一项有效方针。

多年来,在修缮文物建筑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般建筑单位不大懂工程技术与施工中的操作规程。有些施工单位往往只注意工程进度,缺乏保护文物意识,这样以来往往造成建设中的破坏。大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还不是一句空谈吗?

古建在修缮、复建、或大修文物工程时,如何理解“修旧如旧”、与“原状更新”以及“保存现状”与“恢复原状”的问题在理解上也大不一样。

今天先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譬如:在修补历史壁画中,如唐、宋时期的敦煌壁画、元代时期的山西永乐宫壁画,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等等,只能对损坏残缺部分,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而不能“原状更新”更决不可除掉从来,一旦发生就失去了传统历史文化意义。在修补壁画时一定使用矿物质材料、传统工艺,不可采用现代技法与现代材料,画的再好也不可取,如有发生,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破坏了历史文物。

关于“原状更新”的作法:包括瓦、木、石作及油画作工程。瓦木石作,就是对其损坏部分,使用原材质、原尺度、原纹饰及原位进行更新。用以修补长城或殿堂之台明的工程,多年失修,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造成局部风化酥碱、空洞或残缺不全等现象,只能采用原大新砖、剔凿挖补处理。对部分新补墙面只能刷清水谈浆,不能随旧砖色通刷混浆,这种处理本身就是为了让后人看出来此墙是后补的,这就是保护文物的最佳方法。

又如殿堂顶部的瓦件,由于多年失修,自然造成老化,脱节或残缺等损坏,在修缮过程中对原旧瓦件应进行筛选完整无缺的应用在前坡或两山,所添配的原尺度新瓦件一律放在后坡或两山残缺处,上述两种作法经专家认定是保护文物的最佳方法。

关于木构件的檀枋梁架之两端,为主要受力部位,如有糟朽或较大劈裂必须以旧更新。有关金檐柱的修缮,大多由柱根往上开始损坏,一般损坏程度不足一米高度者,可采取阴阳卯式接,一米以上者须托梁换柱原状更新。总之,在文物建筑修缮时,多用一件原旧构件,就多一分文物价值。

油画作:此工程为直接油画在古建筑木构的门窗、柱子及梁架上。我国的古建筑,大多为棺木结构,常用的是红白枋、落叶松及美松等木材,其木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含水量,用在建筑上,再经多年的潮湿与风干,阴雨与暴晒等强烈反差,自然会造成木材生菌、糟朽或劈裂等现象。作油画必须在木构建的平面上,因而必须先打地仗,以解表面平整、光滑问题。

地仗所使用之材料;一般北方多用桐油、砖灰、血料、线蔴、白面粉、石灰土粉子等材料。这些材料由于本质性所限,使地仗的寿命一般不超过四、五十年,就自然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拉力与坚硬度的效果,会自然造成地仗粉化、松动、空凸最后与木构件脱节等弊端。地仗表层的彩画,是用水胶来调制的各种矿物质颜料,一般经几十年后,胶质失去了应有的粘度,再加上紫外线光射,也会自然退色、老化,到一定程度,也会同地仗一起脱落,所以相隔几十年后,必须“原状更新”不走样的油画一次,这种唯一的选择就是保护文物。

就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来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由于天灾人祸,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曾进行了部分重建和大修。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957年)因遭火灾,又作了部分重建与大修一次。明末期,部分建筑毁于战火,至清康熙十八(公元1680年又大修一次。后经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又进行多次重建与大修。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到现在又进行三次大修。

这里边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日常修补保养不计,就有记载的重建与大修就达九次之多,屡毁屡修,尤其乾隆时期大修故宫时,将大部檐下的代斗栱改为清式斗栱,原来明式旋子彩画,改为清式和玺彩画,这应该说是最大一次修缮变动。那么这还叫明代建筑文化遗产吗?我认为仍算明代建筑的文化遗产,因为整个故宫总平面布局、建筑原位未动,台明、台阶、栏板未动,开间进深、柱础未动,建筑形成未动,这就是大局,应该给予肯定。

北京的故宫,从落成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历经自然与人为的天灾人祸,至今仍展示着灿然辉煌、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高度赞扬。这就使因为后人一代代的不断维修、保养、加固、大维修及原状重建的结果。所以说“原状更新”的作法,就是保护文物。

如一座历史建筑落成后原状永久不动。甭说六百年就是二百年也早已经面目全非了,还谈什么保护文物吗?

关于“保存现状”与“恢复原状”的理解:

过去的历史古建筑,若干年前已早已被毁无存,为了恢复历史原状的完整,首先应找到依据。一是历史文献或碑刻文字记载,如果也毁掉了,还可以清理挖掘,原地考察,有无原来实物根基,如有发现,也算有了恢复原状的根据,如果上述三条全不存在,其说不一,没有定论,只能“保存现状”。以后找到确实的根据,再恢复原状不迟。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当前古建筑工程技术力量非常薄弱,跟不上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感到大有后继无人的趋势。就北京来说,解放前的油画作及瓦木石作的老艺人近三百人,五二年到五四年集中在天安门与雍和宫,这些身传心授的老艺人,大部分已经去世,健在的寥寥无几,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工作条件。

50年代末,国家曾创办了古建技校,培养了一批古建技术接班人,这些人后来已成为修缮文物的主力。至今绝大部分退休,文革后的新生力量,有才华的提了干,技术条件稍差的该行另找职业。因此,一遇到较大工程,就到处拉民工。各地区作法不一、使用材料不一、工具不一等等,能保护传统建筑质量吗?建设方与施工方领导应该说都想把工程作好,给下一代留下精品样板,自身也光彩,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中国这么多文物民族建筑,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兴建的仿古园林建筑,全国没有一大批,受到专业训练的古建专业队伍,是绝对承受不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于去年6月份本人曾给国家文物局单局长写了一个“古建筑后继无人”的紧急呼吁书,单局长很重视,并给我一个批复,表示赞成本人建议。在此我希望各级有关文物管理单位与社会研究部门,都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古建技术接班人的问题。

图文来源:宁夏古建与寺庙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