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傅佩荣:人生只有一个目标 你知道是什么吗

傅佩荣:人生只有一个目标 你知道是什么吗

时间:2023-08-05 21:30:45

相关推荐

傅佩荣:人生只有一个目标 你知道是什么吗

我们中国古代的思想,被拿来与西方对照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儒家的孔子,跟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对照,对于他们的政治观与教育观可以进行讨论。

墨家的墨子,跟宗教家耶稣对照,因为墨子讲“兼爱”,耶稣讲“博爱”。

法家的韩非子,跟比较近代的写《君王论》的马基亚维利对照,看看他们之间如何讨论关于统治的一些奥妙。

名家的惠施,他讲逻辑辩论的,就从古希腊时代的芝诺一路下来,把西方有关逻辑思考的,与他做简单的对照。

但只有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会谈到西方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西方特有的一门学问。所谓的“形而上”,是指有形可见的万物之上。

简单来说,就是要探讨万物本体的学问:

万物的本体是什么?我们所见的又是什么?我们所见的是万物的现象,它背后有没有来源与归宿呢?就是这样的问题。

我们今天就把《道德经》,跟西方思想来对照一下。

01老子与普罗提诺的对照

第一个,是有关宇宙的问题。

我们要对照的是罗马时代初期,一位“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叫做普罗提诺。

西方谈宇宙的问题,往往就分两方面:

一是宇宙含括了万物在内,请问宇宙的本体是什么?等于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什么?

二是万物怎么样产生出来的?就是宇宙怎么生成发展?

《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万物从道而来。这个无法形容的“道”,就把它来指称万物的来源与归属。

接着要问的是:万物怎么从道产生出来呢?

这个就是“道生一”的“一”代表元气,“一生二”的“二”代表阳气与阴气,“二生三”的“三”代表阳气、阴气、和气,然后“三生万物”。

万物都是由某种比例的阳与阴合在一起,形成某种和谐的状态。

这种对万物的理解,是非常原始而朴素的一种思维。

相对的,西方的普罗提诺,他的思想在西方称作“流衍论”。

他的思想很简单:宇宙最早是一个“太一”。

这个“太一”永远存在,简直没有名称,所以就用“太一”作为它的名称。

它流衍的过程,大概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知性,第二是世界灵魂,然后是个人灵魂,接着是有形可见的充满万物的世界,包括人的身体在内。

我们发现他跟老子有关的、相似的是什么?

首先,“道”跟“太一”,具有相同的位置和作用。

其次,“太一”首先衍生出来知性,“知性”有什么特色?

“知性”一定是二:有能知,有所知。“能知”代表主动的“知”的力量,“所知”代表“被知”的一个内容。

所以“能知”“所知”是西方的一个分法,这种分法主要是参考人的理性在进行思维活动。

而老子用“阴”“阳”,是一种就万物本身“能动”和“所动”,来配合说明的。

西方讲“能知”和“所知”是从人的理性角度,要了解到底怎么回事,后面就没有“三生万物”这一部分了。

值得注意的是,普罗提诺也强调,人生的目的是要回归于“太一”。

回归“太一”的话,人就要往上提升,慢慢超越有形可见的身体、物质世界;

再回到跟世界灵魂结合,再往上到知性的层次,完全靠理性的觉悟,智慧的启发,而能够悟到“太一”,最后再回归“太一”。

这是普罗提诺的思想系统,跟老子的宇宙生成论的架构是有些类似的。

02老子与斯宾诺莎的对照

第二个,是有关人生的问题。

我们要跟近代西方的斯宾诺莎,来做对照。

老子的人生哲学,跟近代西方的斯宾诺莎有些类似。

斯宾诺莎是西方在笛卡尔之后, “理性主义”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斯宾诺莎的思想是“一元论”的系统,就是认为宇宙万物从一个根源出来。

代表神跟整个的宇宙是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如何了解整个宇宙万物呢?

他说,从人来看,人有身体,也有心智。

身体的属性是它的广延,长、宽、高三个维度,因为它是有形可见的身体。

心智的维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思考,可以理解。

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一个是物,一个心,两种合在一起。

所以人的统一生命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设法理解所有的一切。

比如说,我现在身体有病痛,我理解身体的病痛之后,就会使这种病痛降低它对我的影响。

假设我现在情绪受到干扰,如果我理解这种情绪的话,它的干扰程度就会降低,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它怎么来、怎么去。

比较有趣的是,斯宾诺莎也提到有三种知识:

第一种是混淆的知识,就是受到很多感官、情绪的影响,混淆的知识;

第二种是科学性的知识,根据因果关系,找到某种合理的系统来解释的;

第三种是直观的知识。

而讲到老子,我们一再强调:宇宙万物的问题来自于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有三个层次:区分之知、避难之知和启明之知。

跟斯宾诺莎对照一下,就发现两者有高度的相似性。

区分之知,跟混淆的知识接近,人区分之后,根本弄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分。

因为它是相对的,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不太一样的区分方式,所以这是混淆的知识。

避难之知,就会考虑到因果关系,这跟斯宾诺莎所说的科学性知识不是很接近吗?

启明之知,从道来看一切,看到一个整体、一个根本,这跟直观的知识,就是不再透过人的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主客对立的方式,而去直接了解,不是类似的吗?

更重要的是,斯宾诺莎整个学说系统的目的,是要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得到真正的解脱。

他的方法是透过智慧的觉悟,就是只要用理性了解了所有的一切,那么它就不构成任何干扰了。

这跟老子是很接近的,都是要让人得到心灵的解脱,得到一种真正自由的体会。

03老子与海德格尔的对照

更特别的是,到当代的西方哲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特别推崇老子。

是因为他自己发现,西方的传统从古希腊时代以来,就出了一个问题:

遗忘了存在本身,把最可贵的万物来源与归宿的存在本身,给忘记了。

所以他看到老子的《道德经》,了解了它的内容之后,就说老子的“道”简直就是西方古代所希望掌握的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人忘记了存在本身,而只在宇宙万物存在的事物身上打转。

就好像我们把老子的道忘记了,只在物上面、在万物上面打转,发展人类的认知、科学研究。

到最后,你各方面的进展越是丰富、越是快速,人离开根源就越远。

这跟我们今天讲《道德经》,提醒大家不要困在人类的价值观里,越走越远,情况不是类似的吗?

我们自己对于老子的理解,有时候也需要透过西方学者的认识,而得到更清楚的观察角度,而对老子思想做更好的一种理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