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人生需要逆境智商 作者: 傅佩荣

人生需要逆境智商 作者: 傅佩荣

时间:2021-04-10 17:02:34

相关推荐

人生需要逆境智商 作者: 傅佩荣

人生需要逆境智商(图)

作者:

-03-27 天津网-数字报刊

摘自《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傅佩荣着,东方出版社6月出版,有删节

推荐理由:健康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灵整合,圆满的人生更需要身、心、灵整合。本书针对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间的适当关系,确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给迷茫中的和即将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种思考方式;给迷茫后和从没有迷茫的朋友展示另一种生活经验。

人生有逆境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要了解,即使逆境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一个从小受过各种痛苦、折磨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比较能够坦然接受。

所谓“逆境智商”,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不如意时的回应能力。

三种人生态度

人生就好像登山一样,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再怎么远的路,都是从自己的脚下开始出发。如果不肯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古代的《尚书》已经出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说法。九仞不过六十三尺,并不算太高,但是只要缺少了一畚箕的泥土,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九仞的高度。

人生分为三种态度,代表三个层次的人:放弃者、中辍者、攀登者。这种分法虽然相当简略,但可以将它视为如同光谱一般:有些人在第二个领域中,但可能正慢慢接近第三个领域;有些人则可能刚进入第三个领域,正要起步而已。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陷入黑白二分,或者是严格三分法的缺失。

只要是与人有关的一切,都要从“趋势”来看,因为人是活的、有生命的。人的心念经常转个不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行动的力量。所有的言行思想,都会朝着念头指示的方向走。因此,我们要有动态的人生观。

止步不前的放弃者

有些人因为看到山很高,就忽视、隐藏或放弃自己向上奋斗的愿望。如果我们在一个小孩刚进小学的时候,清楚地告诉他,将来所要面对的学习生涯会有重重考验,可能会让小孩感到恐惧,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放弃有各种不同的模式。这里所谓的放弃,并不是指老庄思想由于智慧觉悟所展现的逍遥态度,而是一种觉得人生太累,不想努力的失败者心态。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呈现了一种透彻的智慧。一个人若是年纪太轻就接触这样的思想,往往会因为缺乏真实生活的经验,而使得理论与现实无法咬合。研究老庄最好在中年以后,因为人一过了四十岁,自我的心灵也到了向上提升的关口。如果这时候不懂得老庄思想,会因为过于执着而相当辛苦。换言之,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却没有老庄的智慧,就很难知道什么事情该觉悟,什么时候该放开,好像双脚黏在地上飞不起来一般。

失败者常用的口语包括:不行、没办法、别管它、不值得、以前都这样、我太老……换言之,放弃者往往会找理由,让自己停留在原地,不再发展各方面的潜能。这种人通常看起来都很安分,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太大的威胁。

其实,重点不在于每个人命中注定都要奋斗,而在于人如果不奋斗便无法开发潜能。潜能一旦荒废,就像原地踏步,内在将产生一种压力,这样的压力长久累积下来,会使一个人变得麻木不仁,对生命失去热情,对自己也逐渐失望。

热情对人而言非常重要。当一个人怀有热情时,整个人的感觉、心态都会充满活力。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经历了五万次的失败。周围所有人都劝他放弃这项实验,认为五万次的研究都没有成果,根本不可能成功了。可是爱迪生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五万种失败的方法,怎么能说是没有成果?换言之,每次的失败,都是一个经验。经验的累积,就是成功的基石。由此可见,对科学的热情,让爱迪生能够站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件相同的事情。

放弃者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低二层,也就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的层次。生理需求是要满足吃饱喝足的欲望,安全需求则是指免于恐惧的自由。这种安全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所谓积极,是指能够主动去创造安全的环境,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的放弃者。就算一个人出现放弃者的心态,但是基于现实条件的考量,仍然必须打起精神继续工作。

半途而废的中辍者

这种人好像是登山到了一半的时候,已经心满意足,于是就在半山腰扎营,为自己建造舒适的“监牢”。这一部分特别是针对中年人而言的。我们常看到“如何在三十岁以前赚到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如何在四十岁以前退休”这一类的广告。它说明了,许多人都希望过一种属于个人、自己安排的生活,而不愿意随着整个社会一起发展,因为与整个社会同步前进的压力实在很大。

能够在四十岁退休,当然是凭借自己有基本的存款或经济来源,可以让退休的日子没有后顾之忧。换言之,也就是在人生的前半辈子努力工作,奋斗到了中年,发现这半山腰的环境还不错,便在这里扎营了。这就是中辍者的特色。

中辍者常用的口语包括:这样够好了,做到最低限度了,事情可能变得更糟,以及各种不要继续上进的理由。

中辍者与别人的关系通常是:得过且过、勉强忍耐、不愿成长、不愿冒险。家庭中特别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譬如,家人相处时,往往会觉得彼此的习性已经没办法再改善,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勉强忍耐下去就算了。这便是一种中辍者的心态,觉得只要维持一个还算稳定的关系就够了。事实上,人与人的相处不应该止于此。

中辍者处于需求理论的中间二层,也就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和尊重需求。换言之,他可以达到初步的成就,但是无法进入自我实现的阶段。能够进入自我实现阶段的,是最后一种人,也就是所谓的攀登者。

永不退缩的攀登者

这种人的字典中没有“退出”二字。换言之,人生像是一场比赛,而攀登者绝对不会在中途放弃。

一个人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往往在于他的观念与信念。攀登者终其一生,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都不会有停下来的时候。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对社会上财富、成就的追求,而是指对于自身修养、境界的不断提升。换言之,一个人年纪越大,就要越懂得朝向灵的层次去努力。

攀登者常用的口语包括:可以做到什么,该怎么做。换言之,他所谈的是行动,而不是理由。同样一个问题,由不同的人来解释,会有不同的理由。可是如果仅止于寻找理由,对于解决问题是毫无帮助的,只有透过积极的行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攀登者以行动来面对问题,而他采取行动的时机,就是“现在”。

他与别人的关系是:肯经营,愿意探险,使关系不断成长。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关系。由于攀登者每天都在改变、一直在进步之中,他们可以经常和别人分享新的想法与感受,并且互相讨论、彼此交流。如此一来,他与别人的关系将不断地成长及提升。

攀登者处于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也就是要从自我实现走向自我超越。一个人只有自我实现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朝着自我超越去努力。马斯洛晚年的最后想法,就是主张在自我实现之上,再加一个自我超越的目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