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柳的意象: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的意象: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时间:2022-07-26 01:29:09

相关推荐

柳的意象: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在中国是很常见的,在井边,在门前,在河边、溪边、湖边乃至大湖人家的园子里及小门小户的院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也能见它大幅度的出现。

在诗歌中它常常用来表达惜别,留恋和祝愿。

或许是因为柳枝那柔弱而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也导致古诗中多以折柳表惜别,虽究其原因有许多,但二者之间所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应该是最紧要的。

另外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若要举例未免太多,只得单挑几个出来。

例一: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二: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时渭城客舍旁望去是一条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皆植柳树。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里又有不同,想平日里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必然笼罩着蒙蒙尘土,而一场朝雨,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这应是劝慰,也是祝愿。

例四: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五:《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其实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另外杨柳的伤别伤怀之意也格外浓厚,但因字数故不便细讲,便提两个例子作罢。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桃花扇》孔尚任

秋水与长天相接,多么空旷,便行人也不见几个,太阳快要落山时阳光冷冷清清,一如我的心情,看那柳树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多么孤单多么寂寞。

一整句都在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其中“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用的极好,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若把“剩”字改成“留”或“见”便不大行了,“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状态却不同,“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在;“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未免有些轻缓。“见”字则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觉。故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作考伤怀故国的感情。

另有一词堤柳堆烟因最能触发往事如烟,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作者荒草

江西人,原名唐健,出身晋昌唐氏,90后。认为诗是应该为情感服务的,提倡情与形,理与神的结合,也就是主观情思与客观形象因为文字的纽带互相呼应和契合。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