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舌尖上的宋朝 通过诗情画意的美食探究农业在宋代的发展盛况

舌尖上的宋朝 通过诗情画意的美食探究农业在宋代的发展盛况

时间:2020-06-12 00:01:25

相关推荐

舌尖上的宋朝 通过诗情画意的美食探究农业在宋代的发展盛况

导言:

宋代饮食文化基本奠定了我们现在饮食的基础,在宋代也开始了主食和副食之分,我们今天有的面食、米饭、稀饭、烫类、点心以及餐后的水果等,在宋朝已经开始慢慢格式化。宋代可以称作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一个巅峰,不仅是因为饮食的品类繁多,而且是把饮食由俗变雅,大量走进诗歌之中。

而这一切的发展都根源于宋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的丰富和商业交流成为饮食文化以及饮食诗情画意的物质基础,才得以出现舌尖上的宋朝之盛况。

宋代美食与诗词著作的结合:

古往今来,纵观历朝历代的诗词发展,宋代大概是“最好吃”的诗坛了。饮食类题材的诗歌虽然在宋代以前有所体现,但是始终未能成为言志类诗歌的重要题材。比如先秦《诗经》、《楚辞》中寥寥几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等。

第一、宋代饮食类诗词比重增多的原因:

到了宋代,因偃武修文的政策,重视科举的习惯,使得读书人增多,读书风气浓厚,但罹家国破碎山河动摇之难后,南宋偏安隅,文人普遍没有唐时“气来,神来,情来”的志气,反而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做为创作题材。而饮食作为一种日常生活行为,涵盖范围甚广,与人息息相关,又有着形、色、味的诸多变化,还可与交游宴饮、田园生活等行为联系起来,因而在诗坛倍受青睐。

另外宋代官员的待遇比较优越,尤其是走上仕途后,生活更是顺心顺意,而这种情况下,饮食具有形状气味、色泽口感的主体,成为诗词作者的关注焦点,大量进入诗词之中,慢慢演变成了一种饮食文化。

第二、饮食文化在诗词中的盛况:

宋代饮食大量进入诗歌之中并形成作者自己的饮食诗歌风格,比如其中知名诗人如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王禹偁、张耒、周紫芝等等,均创作了许多饮食题材诗歌。这些诗人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如苏轼,因爱吃猪肉而著称,而梅尧臣则好多在诗歌中写鱼,张耒则对对“饥饿”的比较侧重,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周必大等则以长江中下游的饮食为主,形成了长江中下游饮食文化圈。其中陆游有记载的写作饮食的诗作就有121首之多。我们就从宋代诗词作者的著作中分类分析一下饮食在诗词中的描述:

【祭祀饮食类】范成大的《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词中把当今的猪头肉这种世俗的美食让非常文雅的猪头烂热形容出来。豆沙甘松粉饵团,讲了我们今天的豆沙饼,把做法和美味豁然呈现给大家。通过这篇诗句,能把宋代祭祀的饮食文化一目了然呈现出来。

【清淡健康饮食类】陆游的《山家暮春二首》:绕屋清阴合,緣堤绿草纤。起蚕初放食,新麦已磨镰。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佳时幸无事,酒尽更须添。

描写了美景配合着美食,更增添了一份酒兴,诗中已经出现了苦笋蘸酱和青梅蘸盐的饮食习惯,我们看到陆游的饮食多是清淡养生为主,很符合现在的健康生活习惯。

【新奇美味饮食类】杨万里的《食鸡头子》:三危瑞露冻成珠,九转丹砂链久如。鼻观温芳炊桂歇,齿根熟软剥胎余。半瓯鹰爪中秋近,一炷龙涎丈室虚。却忆吾庐野塘味,满山柿叶正堪头。诗中把鸡头从各个立体面描写的惟妙惟肖,又通过回忆想起庐野塘味的新奇美食,最后用满山柿叶正堪头一下给整个美食加上了红彤彤的背景画,真是如痴如醉。



品类繁多的饮食,经过诗词作者的修饰,已经形成了一股饮食文化。除了上文中讲到的祭祀饮食、清淡健康饮食、新奇美味饮食等,通过寓情于物把习以为常的饮食写的优雅情深,我们姑且称之为诗情画意的饮食文化吧。

而这一切前提则得益于农业经济的发达,丰富的农产品与便捷的农业贸易是宋代饮食题材诗创作的客观条件,农业经济在宋代达到一个历史性的巅峰,也成为饮食文化的诗词盛况的必备条件。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宋代农业发展的盛况如何。

宋代农业发展盛况:

伴随着宋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宋代的农业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保证。而饮食文化的进入诗词,本身就是物质水平丰富的表现,诗词中提到的所有美食以及美食的多样性都离不开宋代农业发展盛况。宋代农业发展盛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宋代的农产品产量不断提升。高斯得在《宁国府劝农文》中称,江浙一带的稻田甚至有“一亩收五六石”的产量。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公斤,也就是说宋代的稻田亩产已经达到5、6百公斤的水平,这放在建国后也属于高产了。

1、宋代统治者推行了很多发展农业的措施:

【由官方统一推广良种种植】

官方统一研究适合耕种的良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这种强制性措施,短期内为农作物产量的增加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在宋仁宗时期,为促进水稻的种植,“张邓公镇许,召襄汉佃户教种公田”,记录了官方教授和推广水稻的栽种。

【颁布许多劝农政令】

宋代专门任命各路的典狱官员为劝农使和劝农副使,并且制定出《农田敕》为农业发展的法令。同时各州的郡守亲自担任各州的劝农使,把农业发展提高到更高的政治地位上。每到春耕的时候,都有劝农使亲自到田间劝课民事,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也正是宋代统治者从中央到路州各级官员自上而下的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作物产量的增加起到一定的作用。

宋真宗于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下诏,“始诏诸路提点刑狱朝臣为劝农使、使臣为副使”,并赐《农田敕》。

【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

在古代,天气对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很多灾荒之年都是因为大旱或者大涝造成的,看天吃饭成为历朝历代的农业发展打不破的枷锁,而到了宋代,由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就有了兴修水利的财源。而南方的水稻本身就对水利有着独特的需求,所以宋代兴修水利是农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

陆游在《赛神》一诗中,曾描述山阴地区“概水渠成千耦耕”。讲的就是宋代水利的发达。

综上,宋代统治阶层一直秉承农业为治国根本的方针,自上而下的为促进农业发展,做出各种各样的举措,对当时农业保产增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为农作物的产量的提高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基础。

2、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宋代农业的发展不单纯是单位产量的提高,同时农业新技术的发展也就是科技的力量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历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对产量的推动和产品的丰富都起道决定性的作用,而恰恰在宋代,农业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宋代推广了套种、轮种,使同样的土地产出两种或者多种农作物。

【桑田间种法开始推行】

我们通过宋代诗词作家的作品以得知,在宋代桑田不在单纯种桑,而在桑树的中间,夹杂着小麦的种植,而且成为一种普遍现场。

苏轼在《东坡》第五首中写道:“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梅尧臣在《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三桑原》一诗中有“原上种良桑,桑下种茂麦。雉雊麦秀时,蚕眠叶休摘”的诗句。陆游的诗中对于“桑麦间作法”也有表现,如“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残春》)“麦陇青青桑郁郁”(《山南行》)、“绕麦穿桑野径斜”(《春日》)等等

通过众多诗词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桑田中间种植小麦已经成为宋代的普遍现场而已推广。

【 麦稻复种法”逐渐成型】

随着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北人南迁,同时给南方带去了小麦的种植技术,并革新了水稻和小麦的轮种法,就是这边刚刚割完麦子,那边稻秧已经插上,使南方形成了一岁两熟的种植技术,并在南方得以普及。

陆游的诗中也提及这一种植方法,如《小憩前平院戏书触目》:“稻秧正青白鷺下,桑椹烂紫黄鹂鸣。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泥行扶犁吒新犊,野饈烧笋炊香杭”,描述的就是前平院附近景象,这边还在场里打卖,那边田里已经插上绿油油的秧苗。

总之,宋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以及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都极大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在北宋时期两淮、江浙等六路运往京师的粮食已经多达600万石,比唐朝增加了一倍还多。

3、宋代粮食产量增加在饮食文化中的诗词映衬:

而正是拥有充足的粮食,宋代人在食材上不在满足于温饱,而开始寻求花样和创新。在宋代人们的饮食已经分为主食和副食,馒头、饼饵、各色面饭纷纷登上人们的桌席。单是饼,便分为烧饼、环饼、蒸饼、笼饼、炊饼等多种不同类型。

比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对于饮食的记载光饼就有莲花肉油饼、白肉胡饼、枣馉子、随饼、白胡饼、环饼等。

“集英殿宴金国人使,九盏:第一,肉咸豉;第二,爆肉、双下角子;第三,莲花肉油饼、骨头;第四,白肉胡饼;第五,群仙炙、太平毕罗;第六,假圆鱼;第七,柰花索粉;第八,假沙鱼;第九,水饭、咸豉、旋鲊、瓜姜。看食:枣馉子、随饼、白胡饼、环饼。”

而随着饮食文化的兴盛,诗词作者们经过酒足饭饱之后开始了精神层面的创作需求,也这些美食佳肴也就被记录在诗词之中流传下来。如苏轼赞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更是把粮食做成美味的香羹。

第二、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宋代外来物种的引入和本地新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使宋代农作物的品种大幅增加,就以稻米为例,宋代就出现了十里香、大青色、雪里拣、占城稻、新罗黄粒粳和箭子稻等等三十多个品种。各种新奇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则为饮食的丰富提供了更多的食材,大大丰富了文人士大夫们的饮食生活。

1、 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入:

许多优良品种的国外稻米被引入国内,从印度引入绿豆品种。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从福建调取的越南的占城稻,后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而自新罗引入的“黄粒粳”、“箭子稻”等也种植较多:

“真宗深念稼樯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谴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度得绿豆种二石”

宋代把之前引入中国的蔬菜开始推广种植,如丝瓜、南瓜、西瓜、银杏、芦荀、茄子、黄瓜、石榴、葡萄等等。陆游晚年隐居于山阴,亦可在农村的草市上购得这些食物, 可见有些食材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了。

2、本地优良品种的培育

宋代自己也培育了许多优良的水稻品种,如洛阳的“和尚稻”,苏州的“师婆粳”以及十里香、大青色、雪里拣等,新培育的“箭子”稻直接上贡京城。

宋朝还优化了很多本地的蔬菜品种,如白菜、茭白与韭黄。白菜,古多称为菘,唐代开始选育良种,宋时培育“白菘”,因而有了“白菜”这一俗称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对于茭白,宋代之前人们只是食用茭白籽,到了宋代茭白染病后茎部膨大,色泽黄白,味道爽口,就把茭白当成菰菜食用多了起来。韭黄在北宋时也开始栽培,梅尧臣有《闻卖韭黄寥甲》诗曰:“百物冻未活,初逢卖菜人。乃知粪土暖,能发萌芽春”诗中描述的就是韭黄的栽培情况。

3、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在饮食文化中的诗词映衬

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为宋代繁荣的商业饮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食物种类的基本定型,文人士大夫可选择的食物日益增多,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以其丰富性与美学性逐渐成为文人墨客书写的对象。运用文人墨客独有的文雅手笔把这些美食形象优雅的表现出来。

比如陆游在《新蔬》中对黄瓜的描述: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莫拟将军春荠句,两京名价有谁知。把黄瓜和翠苣搭配起来一起烹饪的美食景象。

又如《素饭》一首中描写茄子:放翁年来不肉食,盘著未免犹豪奢。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在诗中把茄子蘸酱描绘出美轮美奂的景色。

露浓压架葡萄熟,日嫩登场樱桠香”和“安石榴房初小坼,南天竺子亦微丹”则是描述的葡萄和石榴成熟时的景象。

第三、农产品成为商业流通产品,并且走进商业饮食之中。

到了宋代,由于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都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饮食交流,加上宋代商品贸易的发达,农产品慢慢进入到商业流通领域。而随着瓦肆和店肆等在宋代的兴盛,农产品制造而成的商业饮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御街“上有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商业饮食已经把农产品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肉饼、包子等等美食

相比城市发达的饮食业经济,乡村地区的商业活动也随 着草市、镇市的发达而深入到每个地方。商业活动对农产品的流通起到极大的作用,农业的发展已经为不再是单纯是百姓的吃饭问题,而渗透到商业活动中来。这也为农业产品的增产增量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途径。从而反过来更加促进农业产品的发展。

从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到农产品进入流通行业,宋代的农业发展已经是全方位的发展,进入了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盛世和巅峰。

总结:

宋代农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非常符合商品经济下农业发展的特征,萌芽中的宋代商品经济加速丰富了宋代的农产品品类和交流。同时宋代的商业税赋充足,给以了统治者更好的财力发展农业经济,也同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进了宋代农业发展的盛况。

而这些盛况我们却通过饮食在诗歌中美妙优雅的呈现出来。给了我们视觉和心境上的享受。让我们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感慨古人文化的深厚。舌尖上的宋朝让我们看的如痴如醉,宋代农业发展盛况让我们心中尤为自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