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北大教授建议恢复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 缺乏人文关怀

北大教授建议恢复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 缺乏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01 13:13:04

相关推荐

北大教授建议恢复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 缺乏人文关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人类对祖先的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每年一度最为重要的祭祖节日。

清明节这一天,大家为先祖和离逝的亲人扫墓祭祀,慎终追远,表达与释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于逝去的亲人,人们总是难以彻底放下与他们的联系,于是在客观世界无法保持的联系,就被寄托在逝去亲人的坟墓所在。

而人们祭祀祖先、寄托哀思的墓葬,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墓葬文化,墓葬文化如历史长河上随波浮动着的关于生与死的人类活动历史的倒影,为考古研究人类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与文物。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时至今日,墓葬形式已经简化为机械式流程化的火葬,与曾经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墓葬观念似乎已无法衔接,没有倒退、更没有延续,而是墓葬文化在现代社会已近消亡。

墓葬文化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遥远,但逝去亲人的墓葬形式却牵动着我们的生活,北大教授吴飞就提议恢复土葬:火葬将人当垃圾处理,缺乏人文关怀。

墓葬,情感的延续与存活

在纪录片《中国古代墓葬——历史的倒影》中讲述: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人类的智慧刚刚可以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人类对待生命的意识还是如动物一样,是残酷和自然的,对于死亡的同伴一般都弃之不顾。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他们对于生命和死亡渐渐有了清晰的意识,和随之而来的情感,这让人类感知生命因为死亡而更加珍贵,死亡会产生的失去与痛苦。

人们眷恋死去的同伴,舍不得把他们丢弃在冷酷的大自然中,于是在亲情的牵引下产生了墓葬。世界各地的原始人最初都是把亲人的尸骨葬在住处或附近,以便朝夕相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这个天然的洞穴是距今一万八千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生活的房屋。

就在这个“房屋”的下边发现了中国人最早的墓葬,保存了当时三具古人类的头骨,这里就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这个遗址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和埋葬亲人的地方是在一起的。像山顶洞人这样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已经发明了最初的埋葬意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一直在延续,经过漫长的一万多年的成长,在山顶洞人出现后的一万二千多年,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安半坡,生活着一群更加智慧的人类,他们已经学会建造半地穴的房屋,烧制美丽的彩陶。

人类的智慧已经成长进步到能够更加清醒和更为深刻地感受死亡的痛苦,为此他们会把死去的亲人集中埋葬在一起,寄希望于失去的亲人能够在死亡以后在另一个世界再团聚。

无论是将死去的亲人埋葬于生活居住的地方或是附近,还是将死去的亲人集中埋葬在一起,目的都是能够换一种方式保持与失去的亲人仍有所联系,是人类寄托亲情、想念与哀思的方式。墓葬最终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与存活。

现代社会的火葬烧丢了什么

原始人类便已经产生了模糊的灵魂观念,他们认为肉体的消亡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终结,人类在死后也许能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因此人类还会为死去的亲人、同伴准备一些用品一起埋葬,以便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让他们可以继续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关于灵魂的意识,也让一些原始人类开始重视死后对肉体的保存,在一些古文明中会认为完好的肉体可以让灵魂得以复活或是在另一个世界永生,但在中国,对于已故亲人尸骨的保存则意味着对逝去者的尊重与后辈的孝道。

现代社会自然是崇尚科学的,科学否认灵魂的存在,更无从谈起为了灵魂的永生而保存完整的尸骨。所以死者的尸骨,曾经尊贵的有如古埃及法老,死后要将尸骨制作成不朽的木乃伊,到如今一把火焚烧成灰烬,也是经历了沧海桑田。

虽然没有灵魂,不需要保存完整的尸骨,但将曾经深爱的已逝去的亲人焚烧成灰烬,在除了本有火葬葬俗的民族外,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残酷的。在焚烧逝去亲人尸骨的同时,那种对于已故者的尊重、郑重与告慰、缅怀、不舍的情感似乎也被付诸一炬。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时至今日的火葬形式已经简化为机械式流程化。现代社会的火葬程序,就如同一个机械式流程化的大型尸体处理站,每天按照固定的程序处理着在亲人心中曾经鲜活的、温暖的、珍贵的存在,就如同处理垃圾一样被冰冷的处理掉。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丧葬似乎有一个很重要的、看不见的东西同时被焚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曾在演讲《现代中国的丧礼》中提出“丧葬被当做了处理尸体的事情,像处理垃圾一样,彻底丧失了它的文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公墓中,统一制作、整齐排列的墓碑要比之前实行土葬时各自自行修建的砖石或是土包坟墓、石制或是木制的墓碑要漂亮许多,但却总是觉得比土葬时的坟墓缺少了些什么。

有待商榷的现代火葬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对现代社会推行的火葬形式持质疑态度,他曾在演讲《现代中国的丧礼》中对火葬代替土葬的改革提出质疑:“该改革的两大目的,一个是节省土地,一个是打击封建迷信,没有一个是能做到的,反而带来很多负面问题。”

在节省土地资源方面,土葬时的坟墓与墓碑所使用的材料大多会随着时间而自然风化消亡,在吴飞教授看来:“这本来就是最环保的模式,为什么要把它变成大理石的呢?”

现代公墓大多会采用大理石制作安放骨灰盒的墓室与墓碑,而大理石的风化速度特别慢,基本不会像土葬时的坟墓与墓碑一样随着时间而自然风化消亡,这就同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种负担,而墓地的价格也因此让人越来越难以接受,并导致不良的市场秩序。

在打击封建迷信方面,吴飞教授认为:“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传统的丧葬礼仪并不是真的在为已故者祈求灵魂的复活或是永生,而是出于情感的不舍得将逝去者仍视为活着看待,“这不是出于理论的承认,而是出于人情的不忍。”这正是墓葬文化产生的源头与历史传承万年之久的生命力所在。

而现代社会正在实行的火葬形式与程序,正在无情地扼杀墓葬文化的生命力。现代社会实行的火葬形式与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传统丧葬礼仪中亲友对于逝去者的情感寄托、延续,和对逝去者的尊重、郑重与告慰、缅怀。

小结:

墓葬文化有着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万年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似乎正在走向终结,现代社会的火葬形式是人类对于生命与死亡认知的科学进步。

也许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种火葬形式与程序能否成为土葬的接替者,继续延续墓葬文化的历史与情感,能否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还需要时间的答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