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魏晋南北朝士族为何这么牛 连皇帝都屈从他们

魏晋南北朝士族为何这么牛 连皇帝都屈从他们

时间:2021-06-14 09:28:54

相关推荐

魏晋南北朝士族为何这么牛 连皇帝都屈从他们

在两晋尤其南朝的那段时期,士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士族不能做低档次的官,庶族即使能干上高官也不会被士族接纳。士族与庶族同席而坐,士族往往将自己座位搬得远远的,士族认为与庶族同席是可耻的。为什么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会有这种现象呢

这要从西周说起。原本西周之前士指从事耕作的男子,进入西周、和后来的春秋时期,演变为指王和诸侯国中的“国人”,国人指在都城及其邻近地区生活的人,这就意味着不包括这之外的人,这群人就被称为野人(也可以称鄙人、庶人)。二者间泾渭分明,后者地位低下,连为统治者当兵征战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当大官了;前者则被统治者视为自己的人想要当士兵、官、甚至农民都是可以的。正是由于有意识对人进行分化,到了春秋末年,士这个称呼更上一层,变为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的通称。而野人又被叫庶人,庶人一词还带有平民的意思。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季氏》中有言“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从中可以分析出当时社会是对庶人带有歧视,并且已经具体使用了。

慢慢的历史进程到了东汉,地主阶级势大,当中有不少身居高位的。对于这种地主阶级的上层人物,士又成为他们的专称。而且形成了对上层阶级的垄断,例如汝南袁氏从章帝时袁安任司空算,先后有四世计有五人位至三公,当时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于是新的名词门阀诞生,伴随之的还有特权,自此起官员开始讲究出身。曹丕用了陈群的提议,有了九品官人法,就是九品中正制来选人。这样子就在士族人眼中有了以一、二品为上品,三品以下都是卑品。大致三、四品还勉强可的做官思想。他们的姓氏也因官位被人分化为甲乙丙丁四等,被称为右姓。具体划分是“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正是有这种社会思想,高官的子弟们代代荫蔽。久了还产生了认为如果自己去办公务是俗事,而且其他膏粱子弟会耻笑他。那么他们去干什么呢,也没闲着,写诗弄画去了,要不就是清谈。还有的人“熏衣剃面,傅粉涂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有点像现在的国剧。他们出入呢还要穿戴着宽衣、博带、大冠,总之身上的衣饰都得大。连马这种当时的交通主力都不能骑,进出的话得要靠车辆代步,下来和进门必须有人搀。

他们在这种状况下刚开始几十年还是有不少好作品问世的,久之连自己做这种事情都认为可耻,于是就叫人代劳了。说白了这时候的高官及子弟沦为了蛀虫。

而且外面的人象进入士族根本进不了,话说有个叫的徐爰在刘宋时是个熟悉朝章国故的人,文帝命将出师的时候经常派他到军前传旨。有次文帝想要提高他地位,就叫王球和殷景仁一同去。那个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就是王导、王羲之的那个王氏。他不乐意和徐爰前去,还有番大道理:“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身为一国之君的文帝不仅是碰了钉子,最后还要打自己脸承认不对。

南梁侯景之乱时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众多士族子弟居然怀抱金玉活活饿死,即使如此,士族也改不了记性,一年不如一年。终于到了隋朝有了科举制,再到朱温起事时士族踪迹了了,到了北宋就没了踪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