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唐朝女子那些精美绝伦的服饰文化——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唐朝女子那些精美绝伦的服饰文化——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时间:2022-04-07 02:24:57

相关推荐

唐朝女子那些精美绝伦的服饰文化——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也是体现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对唐代服饰进行研究,便能够深切体会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今年上映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已经看过了。我们感叹于宏大华美的大唐美景的同时也被其中精美绝伦的服饰所惊艳,大到衣服妆容,小到头冠上的发簪,无一不是经过细细考究后的结果。今天,小编便以《长安十二时辰》中女子的服饰为例,带大家了解盛唐时期的女子服饰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

一、衣裳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其中,唐代女子最常见的服饰当属襦裙服了。

襦裙服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穿着襦裙的唐代女子

唐初的襦裙装,大多是上身穿着偏窄的袖衫或襦,套上齐胸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帔帛,脚穿高头鞋。

袖衫和襦的下部分能被长裙所覆盖,因此它的长度都比较短,一般只到肚脐或者腰部。它被腰部以上或高至腋下的长裙所覆盖,形成一个“小V领”。

齐胸襦裙

后来款式越多,领口也有圆领、方领、直领、翻领等。盛唐时期,出现了领口开得很大而且很低的袒领,也就是俗称的“U型领”。

她们甚至脱去了袖衫和襦,直接套上长裙,结构上类似现代的裹胸裙,然后再披着轻薄的纱帛,使上肢的肌肤若隐若现。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就表现了这样开放的着装,从中人们便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簪花仕女图》(局部)

半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我们常常看到半臂的出现。

剧中小女孩季姜身着半臂

半臂

褙子

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使用范围极广,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可穿。同时既可以当做常服来穿,又可作为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

休闲时穿的褙子

女式大袖衫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唐代女子大袖衫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

女式大袖衫

女式大袖衫的兴起还和胡服有关系。唐时国力鼎盛,对外的交往繁荣,胡服也在此时进入中原。但当时的皇上唐文宗却不能忍受胡服风满天下的趋势,他认为,中华应该有中华的装束,怎能追捧胡人的装束呢?况且,短窄衣男女无别,是有悖礼教的。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们在觐见之日,要穿上中华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文宗之后,比较肥大的女装样式开始兴起。

二、佩饰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

头饰

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

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簪花仕女图》中的头饰

妆容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女子妆容:

唐代妇女化妆顺序:

1.敷铅粉

中国古代以白为美,为了凸显自己的貌美肤白,会用了铅粉敷脸,用醋泡过的铅粉,更是在细腻光滑,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凸显女性的白皙,但是极其伤害皮肤。

2.抹胭脂

唐朝的面妆主要是以红妆为主流,当然还有白妆(民间妇女守孝时)、胡妆(和胡妇学的,涂褐粉)、啼妆、泪妆、血晕妆等。

3.画黛眉

画眉的材料昂贵的有“螺子黛”、“铜黛”、“石墨”(黛是青黑色)

4.贴花钿

花钿以红色为最多,用金、银等各种材料剪成图案,贴在额间。花钿的形状除花状外,还有各式鸟、虫、叶。

5.贴面靥

是在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妆成酒窝,形状如月牙形或钱行。

据说面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

6.描斜红

就是在太阳穴那里画月牙形状,如伤口状的图案。

7.涂唇脂

唇式都是以浓艳的殷桃小口为主的,小巧而且圆润,唇脂的颜色有檀口(浅红色)、朱唇(大红色)、绛唇(深红色)、黑唇(乌膏涂的)。

参考文献:

《唐代女冠服饰初探》文/石小英

《敦煌石窟壁画唐代女供养人服饰结构试析》文/刘珊

从古装剧中看中国服饰文化——唐朝

谈谈《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服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