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长安十二时辰》刷屏背后 唐朝女子真的胖吗?

《长安十二时辰》刷屏背后 唐朝女子真的胖吗?

时间:2019-12-19 16:06:12

相关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刷屏背后 唐朝女子真的胖吗?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对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达成共识,以至于无数月半女子对唐朝魂牵梦绕,把穿越唐朝当作一个美好的幻想。《长安十二时辰》中,元载直接用一众胖夫人形成肉阵挡风。

然而,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1

在唐朝之前,人们始终偏爱瘦弱女子。《诗经•卫风》最早描写贵族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可见庄姜是身材颀长的高大美女。汉朝选妃标准更是直言“汉法八月选女,必身长合度,长白即美德”。纤瘦成为了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女神标准。

初唐时期,依然延续前代纤细和高挑的审美观点。唐初僧人法宣曾在《和赵王观妓》诗中云“宫里束细腰”,杜易简《湘川新曲二首》吟咏“纤腰向舸底”,刘希夷在《公子行》中写道:“愿作轻罗着细腰”。除了诗歌,唐朝著名宫廷画师阎立本《步辇图》中,除了表现出唐太宗的圣人形象,簇拥李世民的九个宫女也引人注目。她们抬辇、举扇,但每个人身材瘦弱颀长一如诗句所言。由此可见,初唐的审美观点和传统的审美别无二致。

唐·阎立本《步辇图》

随着唐朝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基本温饱得到很大保障,身形开始趋向丰满。其次,唐朝政权继承隋朝,在此之前更是胡人主宰北方及中原数十年,北方深受胡风影响,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开始向强健聚焦。此外,唐朝统治阶级中,胡人血统明显,因而统治阶层追求更加开放包容的政策,这一时期建立了以“丰腴、英武、健康”为美的审美观点,但这与“以胖为美”相差甚远。

2

关于唐朝“以胖为美”的论调,人们会搬出肥胖终极三板斧:肥胖女人之武则天、肥胖女人之《簪花仕女图》、肥胖女人之杨贵妃。然而,这些论调均不能站住脚。

《旧唐书》曾描写了太平公主的相貌:“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唐朝的女性代言人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长得身形丰硕,额头宽阔,下巴丰满。武则天正是凭着堪比佛教塑像的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随着武则天权利的膨胀,丰腴的审美观成为上流女性追逐的形态。

永泰公主墓壁画

这一时期的丰腴是指,身材挺拔修长、胸部丰满、珠圆玉润。永泰公主墓中,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在武惠妃陵墓中石椁内壁分别描绘刻画了十位宫廷贵妇,及其跟随的十一位侍女。她们身材丰满,面如满月,浓眉凤眼,是女性丰腴形象的典范。

武惠妃墓壁画3

到了开元盛世,“以胖为美”的说法甚嚣尘上,占据人们对唐朝女性认知的主流。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便是依据若干传世画作及古墓壁画。其中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作为唯一唐朝传世仕女图最为知名,画面中的宫廷贵妇身形明显转变为秾丽丰肥。据此,后世认定唐朝以胖为美。然而下此判断之前,需要了解这些画作的创作背景。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唐代国策开放包容,丝绸之路带来的国外贸易蓬勃发展,大量外来文化与传统的中原文化碰撞融合。唐代的文艺作品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比如佛教。随着大量佛窟的开凿以及佛像的营建,佛教众神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在此影响下,雕塑的形象趋于圆润,无论是衣带飘忽的飞天还是驰骋奔腾的骏马,它们的形象多以丰满圆润为主。就连唐朝的书法也开始盛行颜体,字体肥硕、庄严浑厚。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盛唐画师进行绘画创作,难免会重丰腴的神态。

龙门石窟

除此之外,就创作本身而言,周昉绘画所选取的特定模特也关系到最终的画面呈现效果。北宋的《宣和画谱》对周昉的画作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北宋人认为周氏之所以有此画风,是因为“(周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而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元代鉴赏家汤厘在《画鉴》也指出,周昉“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两代评论人均认为周昉所画仕女丰肥,是由于其所接触的关中妇女多是富贵丰肥的体型。事实上关中妇女相比较江南女子多脸宽,骨架大,因而导致画面冲击力较为明显。

归根结底,绘画和陶俑,属于艺术品,创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况且,唐代绘画重写意轻写实。但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仅仅是脸部和体型较大,身体比例依然协调,腹部腿部等部位无明显赘肉。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如春风拂柳。4

唐朝“以胖为美”还有一个重要论据是杨贵妃是位胖子。杨贵妃作为大唐的顶级美女,是盛唐的代名词。关于杨贵妃胖的论证,往往离不开以下记载。《旧唐书·后妃》描述:“姿质丰艳。”《新唐书·后妃》:“资质天挺。”《通鉴纪事本末》:“肌太丰艳。”官方史书并未直言贵妃肥胖,这里的“丰”是容貌丰满,仪态美好之意。

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杨贵妃的肥胖似乎得到明证:“贵妃素有肉”。北宋苏辙在看完周昉的传世名画后,直接吟诗一首“瘦者飞燕肥玉妃”,把杨贵妃和赵飞燕相提并论,“环肥燕瘦”的说法从此流传千年。杨贵妃至此,被牢牢打上了肥胖的标签。然而,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开元天宝遗事》为五代人创作,苏辙是北宋人,他们都没有亲眼目睹杨贵妃的真容,他们所说的仅仅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苏辙的那句“环肥燕瘦”,只是对周昉画作的个人理解,可以视为唐朝审美同北宋审美的偏差。

李白作为为数不多目睹杨贵妃真容的诗人,他的诗句较有参考性,“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直接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倘若杨贵妃真的肥胖,恐怕李白就没有机会去环游中国。同一时期的杜甫曾目睹过杨家姐妹出行,挥笔写下《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宋人《杨太真外传》明确表述贵妃三姐妹“丰硕修整”。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贵妃的丰腴,更是一种匀称的“丰腴富态、雍容典雅,骨肉均匀”的体态,并不是现代人们所理解的180斤的肥宅胖子,而是一种匀称的美。换用现代的表述便是“该胖的地方胖,该瘦的地方瘦”。

《虢国夫人游春图》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作为一个诗歌王朝,诗人鲜有赞美肥胖的诗句。《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玄宗为太子选妃时,高力士依据的选拔标准依旧是“细长白晳”。可见,即便是在贵族女子追求丰腴的年代,身材修长,皮肤白皙者亦为通行天下的选美标准。5

中晚唐时期,随着北方的战乱频仍,南方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以南方审美为代表的新审美观,席卷全国。

《全唐诗》中“细腰”一词出现50余次,“纤腰”39次,“楚腰”8次,当时的世人审美从此可见一斑。张籍在《无题》中写“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有细腰多。”方干在《赠美人》中写“剥葱十指转筹疾,舞柳细腰随拍轻。”元稹在《和乐天示杨琼》也写道:“腰身瘦小歌圆紧”。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小蛮腰”来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由此可见,在中晚唐,纤瘦已经取代丰腴成为了社会审美观念的主流。

唐朝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丰腴而并非肥胖。这种丰腴的审美观也仅仅限于盛唐时期。在初唐和中晚唐时期,大唐的民众们的审美依旧是肤白貌美大长腿,正所谓“小腰丽女夺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顾。”所以,想穿越唐朝寻求安慰的女子们,可以放弃这个幻想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