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突然叛逆的孩子:别因为你的忽视让孩子成为情感孤儿

突然叛逆的孩子:别因为你的忽视让孩子成为情感孤儿

时间:2019-04-19 18:42:41

相关推荐

突然叛逆的孩子:别因为你的忽视让孩子成为情感孤儿

伍女士最近常常眉头紧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逮着个说的上话的人就开始交流诉苦。原来,让伍女士心烦头疼的源头,是她那个刚上初一的12岁女儿,如若不是伍女士神色凄然、语气急迫,听者可能会觉得她在拿她的大女儿自谦呢!因为在相熟的亲戚朋友邻里同事眼里,她的大女儿小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文静、懂事、礼貌、能干……

而现在伍女士嘴里那个“叛逆”、“心狠”、跟父母长辈犟嘴、给老师甩脸色、学习成绩骤降、在日记里写“我常常躲在被子里哭,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的“问题”少女,怎么也没法跟外人眼中看到和接触到的乖孩子划上等号。从伍女士的描述里看得出,孩子是出“问题”了,而做母亲的她感到茫然无措,满满的不理解写在脸上“她有什么不满足的,她怎么会那样?现在的孩子怎么就只想着自己,怎么能那么自私?!”

笔者甚至想象得到当她的女儿直视这个气急败坏同时又惊慌心疼的母亲的眼睛,质问“你现在是很讨厌我吧!我看得出来!”时,伍女士眼神里就是这样直白地写着“不理解”“失望”的。而从她的反应中,女儿小西的质问似乎得到印证。这种相互的不理解使得亲子间的“问题”愈发严重了。少女心思敏感细腻,加上处于感官和心理感受均被放大的青春期初期,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特别在乎敏感。值得一提的是,伍女士口中的“孩子自私”其实只是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它不能被简单地称之为“自私”,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孩子更多更深的对自我的关注,甚至腾不出心思去反思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伤了父母的心,正是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才表现得任性,可以把心中淤积的愤懑发泄出来。可伍女士性格活泼大大咧咧,年少时期也没有经历过这样激烈的心理冲突,所以她特别不能理解女儿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强说愁”的表现。

值得欣慰的是,伍女士虽然百思不得其解,却在孩子出现诸多“问题”后一直在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跟孩子班主任交流,班主任老师称孩子在学校表现还算正常,因为是学生会干部,工作也能很好地完成,只是从其作文和日记里看出孩子心思敏感深沉,孩子承认自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但是拒绝与心理老师交流。跟相熟的孩子同龄人的家长交流,想知道别人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亦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来伍女士干脆带着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那里,孩子终于打开了心扉,心理医生也跟伍女士进行了交流,教授了一些这个年龄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并建议伍女士自己尝试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从心理医生那回来后伍女士并没有放松心情,她有反思,却还是思维固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使得她始终不能真正放下姿态去跟女儿“平等”交流,更别说完全站在孩子所谓的“敏感自私”的那个立场上去想问题,而女儿也不可能在看过一次心理医生后就变成伍女士心目中“懂事体谅大人”的孩子。双方均固执己见,不肯放下心防,亲子间的隔阂就没办法消除。

需要一提的是,伍女士还有一个小女儿,6岁,上幼儿园大班,乖巧听话。伍女士会经常有意无意地拿两个孩子进行对比,于是在大女儿叛逆的时候就会有类似这样的话脱口而出“你看看你,妹妹都比你懂事”。在对女儿的“心理问题”上了心之后,伍女士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怕“刺激”到孩子,但是她忽略了:大女儿在之前也是如小女儿一般这么乖巧听话的孩子,而小女儿将来也会像大女儿一样进入青春叛逆期,也有可能遇到自己不能解开的“心结”。在伍女士的观念里,父母给了孩子衣食无忧,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该“叛逆”来“对抗”父母,既然生活顺遂就不要想那么多有那么多“心结”,为什么就不能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学习成长?

看得出伍女士也是相当“一根筋”了。她不应该拿自己的经历套用在孩子身上,别说时代和环境大不相同,就算是在相同时代和环境背景下,每个个体也都是不一样的,“我就是这样过来的你为什么就不行”也是很任性的“强盗逻辑”了。看得出,伍女士很少跟孩子进行深度交流,不管是情感上还是心理上的,正是这种长期以来的对情感投入的疏忽,在孩子步入春期自我开始不断发展后,亲子间原本潜藏的隔阂和理念的冲突爆发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孩子在“一点点事情”上就会“声嘶力竭”的质问,有了叛逆,有了得不到理解和回应后的忧郁和孤独。

父母跟青春期“叛逆”孩子的相处是需要技巧的,更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情感的投入,父母不能将固有思维套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但他们内心深处无不渴望从至亲那里得到情感的反馈和回应。如果这种反馈和回应没有给到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以至于她那么笃定地说“你就是很讨厌我!”

长此以往,孩子将内心痛苦地活着,就算“平稳”度过青春期,这种“得不到情感反馈”的痛苦也会伴随其整个一生。显然,伍女士执着于自己的“委屈”和“不理解”,她尚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的欠缺正是导致她们亲子冲突的元凶,如果不及时化解,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而母亲自己亦不得安稳。孩子尚且懵懂自己也辨不清自己“叛逆”的点,父母教育上亦没有多大的“缺失”,也称不上有多大的“过错”,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会伤害到孩子……

伍女士女儿小西的“问题”,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源自“衣食无忧”却“情感获得”贫乏的童年。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年少时我们向父母提出需求时,很多时候会被一句话堵死,久而久之,难免就会想:是不是我不够好,他们才会这样对我?甚至怀疑,父母已经把最好的给我了,为什么我还想要更多,是我太贪心吗!慢慢的,你不是彻底叛逆爆发出来,就是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甘当让父母省心的“好孩子”。跟伍女士类似的父母很多,他们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关注其衣食温饱,但对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依赖却并不上心,觉得孩子表现得“乖巧懂事”就万事大吉。却没有意识到,亲子间的隔阂就是源于:孩子的需求你敷衍,孩子的情绪你忽视,当孩子的情绪彻底爆发出来后你就无所适从了。

笔者想推荐一本书给伍女士以及跟伍女士一样有类似困扰的父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博士的《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概念——童年情感忽视,这本书可以帮助茫然的父母们更了解你们自己、你们的孩子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所有为人父母者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否足够,是否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你也可以关注下自己是否足够重视自己、爱自己,一定程度上,你越关心自己、越理解和重视自己的感情世界,你就能越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孩子和他们的感受,伍女士的“大大咧咧”“一根筋”殊不知可能就是因为其童年时期从父母那得到的情感投入太少呢?所以她才“特别不能理解”女儿的“矫情敏感”。试着去体会这种情感交流过程,你的孩子会变成最好的他们,你也会变成真正意义上更好的父母——以及更好的自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