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刘项何以一得天下一困垓下——刘邦用人史话(上)

刘项何以一得天下一困垓下——刘邦用人史话(上)

时间:2021-06-13 16:48:07

相关推荐

刘项何以一得天下一困垓下——刘邦用人史话(上)

刘邦能用人之长,用得其所

读《史记》,刘邦给人感觉颇有点人格分裂。他一方面“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比如,面对前来拜访的儒生,他把人家帽子抢过来,“尿溺以辱之”。给吕公送贺礼,明写“贺钱万”,实际不持一钱。

然而,这样一个明显“私德有亏”的人,何以终能成大事?分析起来,当是刘邦卓越的用人策略,使其终得天下。而在其无赖之个性与用人之大节“短兵相接”时,刘邦亦能立时变倨为恭。这充分表明,他不会以私废公、因“慢而侮人”的个性而坏了用人治国之大事。这正是雄主的共有特征,始终分得清轻重,有个性却绝不任性。

比如,在攻秦不力的时候,高阳城的“监门”郦食其觉得刘邦是个气度宏大的仁厚长者,便想劝说刘邦。不意刘邦正在“踞床而足”,这个动作可说是刘邦“慢而侮人”的一个病征。见此,郦食其也只是长揖不拜,只说了句“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便“起,摄衣谢之,延上坐”。其动作之快,估计中间都没有过渡,像冰块遇高温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一样。正是这一变,郦食其献计,而刘邦用其计,便夺取了秦军储备的大批粮食。刘邦也因此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用其弟郦商为将。

刘邦变脸之速,从一个侧面表明其爱才惜才之甚。面对人才他能礼贤待之,虚心听取并采纳意见,绝不任性而为。相形之下,项羽可以说是过于任性,虽然也能“仁而爱人”,更有“喑噁叱咤,千人皆废”之勇猛,但“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这说明,在用人大事上,刘邦绝不允许自己的个性坏大事,而项羽好逞匹夫之勇,刘项之高下立判。

刘邦既能看清自己的弱点,又能看清他人的长处,更能用人之长、用得其所。而项羽看不清自己之短,又总显自己之长,更看不到他人之长。这就是两人的差别。

刘邦重用经实践检验的人才

从总体看,刘邦的用人谋略就是论功行赏、量才录用,不搞任人唯亲。在夺天下时,更注重实践检验这一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称刘邦“所与成功者,多贩缯屠狗之徒”。但是,这些所谓的“贩缯屠狗之徒”,经战乱检验证明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马上得天下,当然需要“马上”的人才,所谓的学士大夫,如果不能适应战时的需要,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反而迂阔无用,当然就难入刘邦法眼。

刘邦的“贩缯屠狗之徒”甚多,这里所例举的萧何、曹参、周勃、张良、陈平、韩信,都从默默无闻而随刘邦建盖世功勋。除韩信后来为萧何力荐而陡得大将之位外,都是经实践检验为有用之才,才一步一步得到刘邦重用的。可以说,其时刘邦甚至把实践当作了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用人观,大体贯穿了刘邦平天下的过程中。只不过,在得天下之后,其用人观又进一步丰富了,此为后话。

司马迁称萧何在秦时仅“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即平庸而无出奇表现,及汉兴而竟能功勋灿烂,“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事实上,在刘邦心中,萧何是排第一的,他的功劳也最大。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靠的正是实干。

草莽之际,雄主与贤才,往往惺惺相惜。不过,刘邦与萧何之间,倒是萧何更有“先见”。在刘邦还是平民触犯法律时,小小的刀笔吏萧何就多次袒护过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更是经常帮助他。大家为刘邦出差凑盘缠,别人给三百钱,唯独萧何给五百。在萧何看来,刘邦终非池中物。

刘邦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就担任县丞帮刘邦处理事务。刘邦入咸阳,将领们奔着金银去,唯独萧何先奔入丞相府把律令图书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当了汉王,就任命萧何为丞相。

这些细节表明,刘邦是通过实践发现萧何的过人之处的。这种草莽寒微,是雄主遇贤才的最佳场合,可谓知根知底,心中有数,最信得过。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相遇,不说千载难逢,在世间也实属不易。

然而,所谓信得过,往往是要用事实说话的。在刘邦带领人马在外攻城略地时,萧何每每用事实证明,他不仅有治理之能,更有忠诚之心。比如刘邦从汉中出发去兵定三秦时,萧何以丞相身份镇抚巴、蜀;刘邦邀诸侯以击项羽时,萧何镇守关中,同时还在后方制定了各种法律规章。但他做这些事之前,都要先向刘邦请示,刘邦同意他才办。有些事来不及事先请示,事后也会向刘邦报告。这可谓始终恪守臣子的职责与本分,在位不缺位,更不越位。

刘邦多次被项羽打得兵败人逃,萧何总是及时把关中的壮丁调来补缺。前方打仗所需的粮草,萧何总是及时送到。可以说,萧何成为刘邦出兵征战时最稳固的大后方。后来,刘邦便把关中的一切事情全部委托给萧何处理。没有亲密无间的信任,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重赏“猎人”,“猎狗”次之

在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大封群臣时,“群臣争功”,竟然“岁余不决”。但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给的领地也最多。不料功臣们都不服,于是刘邦君臣之间便有一番著名的谈话。

据《史记》记载,大家当时说:“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默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当时刘邦给大家讲了一个猎人与猎狗的故事。“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你们做的是猎狗的事情,而萧何做的是猎人的事情。而且你们多数只有一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两三人;人家萧何整个家族几十人都跟着我,“功不可忘也”。刘邦的比喻今天看来有点不尊重人,这于他倒是一贯的,却是深刻在理,萧何正是这种统揽全局、通达战略型的人才,其他则是在其全局与战略中攻城略地型的人才。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攻城略地的具体成果,以为盖世奇功,却往往看不到他们何以能攻城略地建奇功。能看到这个“何以能”,正是雄主之长处,也唯有能看到,雄主也才能真正吸引到大贤。当时,“群臣皆莫敢言”,估计内心不服的人也还有,只是不敢再说罢了。

封侯完毕,在评列侯位次时又发生争执。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这时,刘邦不好再驳回功臣们的意见,但心里仍想把萧何排第一。这时关内侯鄂千秋的一番话,说到了刘邦心坎上。

鄂千秋说,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不过是一时之事。皇上同项羽对抗五年,多次损兵折将,然而萧何总是及时地把新兵从关中送到前线,不用皇上下命令,几万人就送到了。这已经有好多次了。军中没有粮草,萧何通过水旱两路从关中运到前线,使军队给养不乏。皇上虽然几次地丢掉了东方的大片土地,而萧何却牢牢地保住了关中给皇上做根基,这才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于是,刘邦把萧何排在第一。这一番分析,其精神实质和刘邦上面的比喻是一致的。一如下围棋,布局落子之人,与具体某子发挥特殊效力,其功勋当然不在一个层次。布局不当,即便以人力与小智能在局部小胜,也难掩全局必输的结局。布局得当,则即使局部小败,也有全局必胜的定局。

萧何的封侯定位两事,充分说明刘邦非常看重论功行赏的科学性。论得不合理、赏得不科学,往往就起不到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效果。甚至论得不精准、赏得不精细,都可能会影响到人才的成色。为什么有的雄主能得一流人才,有的君主只能得次优人才,其原因盖乎于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