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当我们谈论智商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智商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20-08-13 23:25:09

相关推荐

当我们谈论智商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01

年初,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 (James Watson) 由于在某纪录片中,公开宣布“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智商差异应该是由基因决定的”,而被其所在实验室撤销了名誉头衔。

此前,沃森已多次发表关于种族间智商差异的言论,对此,实验室表示:“沃森博士的言论是应受到谴责的不受科学支持的不代表实验室立场的。”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且慢!

在表达“政治正确毁了科学”的愤怒(如下图)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

智力是什么?

02

智力的概念

若你为开头的问题感到一丝丝困惑,别担心,对于智力 (Intelligence)的具体定义,心理学家们也是众说纷坛。

“基本上,有多少定义智力的专家,就有多少智力的释义。”

一般地,智力可以被定义为:

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利用已有的知识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能力。

作为心理学中最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科学家们对于智力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

General Intelligence

vs.Multiple Intelligences

一般智力与多元智能之争

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观察到,在某一门科目中取得高分的儿童,往往在其它科目中也表现良好。

布鲁弗莱小学

成绩单

排名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总分

No. 1

学神

100

100

100

300

No. 2

学霸

95

98

97

290

. . . . . .

No. 99

学酥

65

64

66

195

No. 100

学渣

60

60

60

180

各科成绩之间奇妙的相关性(示意图: 如有雷同,实属不易)

换言之,他发现人们在不同认知测验中的得分,常常是呈正相关的,这种关系被称为“正向复写 (Positive manifold)”。

由此,斯皮尔曼提出了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也称G因素 (G factor)

他认为,人们所有的智力行为,都受一般智力的影响;故而,一般智力高的人,各个方面的智力表现都应是出色的

然而,正如你所能想象的,对于“决定一切智力行为”的一般智力,许多学者表示:

TOO SIMPLE! TOO NAIVE!

一般智力的挑战者们: Godfrey Hilton Thomson,Thurstone, Howard Gardner,Robert Sternberg

毕竟,即使某些认知能力是相通的,现实中也不乏偏科严重的例子:

比如,拥有极高艺术天赋,却看到算式就头疼的人;

或是对文学作品过目不忘,生活技能点却异常低的人;

最典型的便是学者综合征(Savant syndrome)患者,即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有超乎常人能力的人。

有关学者综合征的影视作品

因此,另一派研究者认为,人们拥有许多不同的“智力”在某一特定的认知测验中表现优异者,也有可能在其他测验中处于劣势

美国心理测量学先驱瑟斯顿(Thurstone, 1938)是一般智力理论最早的挑战者之一。他提出存在7种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ies):数字(N)、推理(R)、记忆(M)、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言语(V)和词汇流畅(W)。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的提出者加德纳(Gardner, 1983)则认为人们拥有8种不同的智力:空间、语言、人际、内省、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和自然探索。

*加德纳后又补充第9种智力: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

随后,斯腾伯格(Sternberg, 1985)提出了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将智力分为三个成分:分析性、创造性和应用性。

然而,多元智能理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验证据,现有的研究反而更倾向于G因素的存在;

同时,有学者批评加德纳等人对于“智力”的定义过于随意,并没有明确区分“天赋”“能力”以及“智力”。

“智力”的泛化

于是,一般智力与多元智能之争仍在继续,而两者都为智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智力的度量衡

“那些自诩高智商的人,真的聪明到能理解智商是什么吗?”

......

当然,对于智力充满热忱的不只学术界大佬们,从五花八门的“IQ测试题”中,不少人都希望对自己的智商一探究竟,不过——

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提出,意为用智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认知能力的得分

早期,智商的计算使用比率智商(Ratio IQ scores)的概念,即智商(IQ) = 100 x 心理年龄(MA) / 生理年龄(CA)

时过境迁,智商的计量更为严谨,我们请德国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尔简单介绍一下:

Ulric Neisser

我们假设人的智商呈正态分布(*这个假设仍存在争议),目前主要的智商测试,包含最常被使用的“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都采用离差智商 (Deviant IQ scores)的定义。亦即,个体的IQ分数,会和个体所属的常模(例如: 和相同年龄、国家的人们) 相比较。这个常模的IQ分数的平均值为100分标准差为15分。即68.2%的人的智商在85-115之间、95.4%的人的智商在70-130之间、99.6%的人的智商在55-145之间......

来源:维基百科

感谢教授通俗易懂的讲解,以下是一张直观的“IQ分布图”:

而现今常用的智商测试,除了教授刚刚提到的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还包括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瑞文氏标准推理测验伍德考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

瑞文氏标准推理测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例题

有效且可靠的智商测试,不仅能够帮助识别具有特殊天赋的人,还可以辅助临床诊断,判断某一病人认知障碍的具体方向。

另一方面,智商测试的结果无法与智力画等号。

首先,不同于身高或体重,智力的概念过于抽象——无论从各智力理论的争论,或是智商测试的多样化,都有所体现。而其中创造力多任务处理能力等部分,也较难以现有的智商测试有效地测量。

其次,不同文化对于智力的理解有所不同。

斯滕伯格 (1985)曾询问不同国家的人对于智力的定义,并发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例如,美国人较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人则偏向内在涵养。因此,诞生在西方白人文化背景下的智商测试,对于其他群体的有效程度有待考究。

再者,对于智力的不同理解,也可能影响群体的教育方式

奈瑟尔(1997;1998)指出,做过类似IQ测试题目的受试者 (如,数学应用题、图形推理题),更容易在正式的测试中取得高分。实际上,教育中越重视类似练习的文化群体,往往也有越高的平均智商(Serpell, 1979)

不同国家对于智力的不同定义

最后,智商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仍不明确的

诚然,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寄养子研究(Adoption study)表明,智商具有可遗传性(Bouchard and McGue, )。然而,决定智商的遗传基础至今未被发现,以此解释“种族之间的智商差异”更是无稽之谈。

种族本身的定义已经相当复杂,基于肤色的种族划分并不受科学支持——作为人类发源地的东非有着最高的DNA多样性,“黑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可能比“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更不可忽略的,是后天环境对于智商的影响。

实验表明,丰富的成长环境,对于大脑发育格外重要。受到外界刺激越多的大脑,皮层越厚越活跃。戴蒙德 (1988)观察发现,在丰富环境下培养出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比贫乏环境下的明显更重、更厚。

此外,弗林效应 (Flynn effect)——现代人平均智商在逐渐增加的现象,更反映出一系列环境因素,包括对于智商测试的熟悉度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营养健康等等。

或许,只有当以上所有混淆变量成为控制变量时,所谓关于种族、基因、智商的研究,才能够到科学的底线。

可是,会有那么一天吗?

到那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重要吗?

04

教授的信

大一的期末,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是心理系的第一门考试科目。

这门课的教授是一位热衷于科研的古怪老头,发表过不下300篇学术论文,答疑邮件总是布满密密麻麻的参考文献,时常看得人头昏脑涨,却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心。

考试前一天晚上,所有学生收到来自教授的一封信。

这一次,没有冗长的实验报告,没有复杂的研究数据,只有一个故事:

(向上滑动启阅)

你是一个来自HakunaMatata族群的音乐神童。

你的族群,经过上千年的探索与试验,发明了一种名叫“Binbokulus”的乐器——它的模样有些像西塔,不过弦的结构更复杂。

你的族人们认为,检测一个人音乐天赋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弹奏Binbokulus。

因此,孩子们从小在学校里学习这个乐器,那些出色的演奏者,被誉为“音乐神童”。

一日,一位来自遥远族群的乐师造访了你们学校。他听闻你们这里有不少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他想见见你们,顺便看看你们与他的学生们相较如何。

你们对他所知甚少,但听说他是他们族群中广受赞誉的乐师,他一定知道怎样测试音乐天赋。

于是,你和你的同学们在教室外排队等候他。

终于,他叫到了你的名字,你带着你的Binbokulus,信心满满地走入教室。

他却塞给你一把吉他。

你开始方了。

你从未见过吉他,它看起来与Binbokulus有几分相似,但有着不同的弦,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发声区域。

那群人怎么会喜欢这种奇怪的玩意儿?你心想。

测试开始了,乐师先弹了几个小节,并要求你重复。

然而,你并不知道如何弹奏吉他,更不确定他的评价标准。作为手速超快的Binbokulus高手,你可以轻易地在一小节内演奏许多音符,但你不知道这在吉他上是否适用;与此同时,你发现吉他上并没有演奏Binbokulus时需要压住的按键,那可是弹Binbokulus的最大难点……

可想而知,你搞砸了。

不过乐师给了你几次机会,并记录下你每次的表现。

你的同学们一个个经过了测试。结束之后,乐师回到了自己的族群,什么也没说。

后来,你们听说乐师在他的族群中发表了结论:

首先,HakunaMatata族群学习吉他的速度慢于本族群;

其次,学习吉他的速度与演奏Binbokulus的熟练程度呈正相关;

显而易见,HakunaMatata族群的音乐天赋低于本族群。

你对乐师的结论感到疑惑。

为什么他要用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乐器来测试你的音乐天赋?

为什么他不让你弹奏你的Binbokulus,以展现你真正的能力?

能出色地演奏Binbokulus的孩子,不才是真正的“音乐神童”吗?

同学们,如果故事的逻辑让你摸不着头脑,那么,请将“音乐天赋”替换为“智力”,将“吉他”替换为“智商测试”,再重头读一遍吧。

再一次为我的长篇大论感到抱歉,但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解决你们的一些疑惑。从你们的问题中,我发现许多人潜意识里将智力智商混为一谈,而后者不过是一个来自测试的数字罢了——这些测试大多是由某一特定社会背景的人所创造的,在不同人口中的效度(Validity)千差万别。

正如所有文献记载的,智商测试尝试估计智力,而无法直接测量智力

祝明天考试好运。

EPILOGUE

听过一个笑话:

一位老师初到某班级时,校长告诉她,这个班有些特别。

刚进教室,老师便发现校长所言非虚——这班孩子亢奋得近乎疯狂。

她略带紧张地拿出点名册,看见每个孩子的姓名旁边,都标着一个介于140到160间的数字——她明白了,这些孩子们都是智商超常的神童。

果不其然,几年后,这个班级以最优的成绩毕业。校长十分惊叹,问老师是如何办到的。

“他们可都是天才,校长。点名册上的智商数值便可以说明一切了。”

“不,”校长说,“他们是患有轻度多动症的儿童;那些数字,不过是他们的衣橱号码。”

这个匪夷所思的滑稽故事背后,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Rosenthal Effect)”,又称“期待效应”——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的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将一份随机筛选出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老师。8个月后,凡是名单上的学生们,无论成绩或社交能力,都有比其他人更大的进步。

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冀望,使期待成为了现实。

与之相对的,是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又称“成见威胁”——人们担忧自己的行为会验证所属社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而这种忧虑将影响个体的表现,戏剧性地使刻板印象得以验证。

1995年,斯蒂尔与艾伦森让学生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文字测验。当被告知“这是个非诊断性任务”时,黑人学生的成绩毫不逊于白人;然而,一旦被告知“这是个智力测验”,黑人学生的成绩便远低于白人。随后,研究者在性别实验中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那些躲在潜台词里的偏向,使成见变为了现实。

Steele & Aronson (1995)

长期的成见威胁所引发的,是心理上的分离(Disengagement)不认同(Disidentification)以及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

“何必冒着被嘲弄的风险前行,从一开始就放弃,不是更好吗?”

总有人被期待牵引,顺水行舟;总有人负成见之重,逆流奔走。

你可以站在高点,告诉在底层挣扎的人群,你们生来如此——即使道听途说,也义正辞严。

可是,那些以讹传讹打上的烙印,是多少人、多长时间、多大的努力,才能抹去的呢?

于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不是所有言论,都可以轻易被冠以科学之名。

因为科学,建立在客观的经验证据和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之上;

因为科学,意在克服研究中的偏见乃至权威的不当干预;

透过科学的眼睛,我们得以探寻表象之外的世界——哪怕冰山一脚,都感慨万端:

种族,让同样的申请信,得到截然不同的回复率(Milkman et al., ;)

Milkman, Akinola & Chugh ()

性别,让同样的求职表,收获大相径庭的评价(Moss-Racusin et al., )

Moss-Racusin, Dovidio, Brescoll, Graham & Handelsman ()

不平等的教育资源与环境(Akiba et al., ; Johnson-Ahorlu ; Oakes and Lipton, )

不平等的学术机会与期望(Johnson-Ahorlu, )

愿做科学的拥护者,不打着伪科学的旗号;

愿所有关于智力的辩论,不是反智的狂欢。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 F. Scott Fitzgerald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END

文/编辑 by 雨文

图片 by 网络

参考资料

Akiba, M., LeTendre, G. K., & Scribner, J. P. (). Teacher quality, opportunity gap, and national achievement in 46 countri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6(7), 369-387.

Diamond, M. C. (1988). Enriching heredity: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anatomy of the brain. Free Pres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Johnson-Ahorlu, R. N. (). The psychology of racism: How internalized racism,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campus racial climate impact the academic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Johnson-Ahorlu, R. N. (). The academic opportunity gap: How racism and stereotypes disrupt the educ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15(5), 633-652.

Lipton, M., & Oakes, J. (). Teaching to change the world. Mcgraw Hill.

Milkman, K. L., Akinola, M., & Chugh, D. (). Temporal distance and discrimination: An audit study in academia.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7), 710-717.

Moss-Racusin, C. A., Dovidio, J. F., Brescoll, V. L., Graham, M. J., & Handelsman, J. ()

Neisser, U. (1997). American Scientist, 85, 440-447.

Neisser, U. E. (1998). The rising curve: Long-term gains in IQ and related measur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erpell, R. (1979). How specific are perceptual skill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attern reprodu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70(3), 365-380.

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5), 797.

Sternberg, R. J. (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CUP Archive.

Thurstone, L. L. (1938).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Psychometric monographs.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