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李半知:年货|“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李半知:年货|“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时间:2022-10-13 05:29:11

相关推荐

李半知:年货|“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昨晚打电话回老家的时候,父母还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大于母亲说话的声音。如果没有电话,估计就是“一对沉默寡言人”吧,应该依旧是母亲“霸道”地按遥控板,想看哪个台就停在哪个台,父亲也就跟着看看,如果不满意或者不想看,就自己去睡觉。

“你哪天回来过年呀?”母亲问。

“还不知道能不能走,如果能回,就腊月二十九吧!”我说。

对于我的回答,母亲并不怎么吃惊。或许是每天看新闻,对“就地过年”的倡导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吧。好在老家就在省内,离我工作的小城只有近4小时的车程,回家一趟应该不算太辛苦。

近来,我是每年春节都回老家去陪父母一起过的。父母年龄大了,基本不再准备“年货”,只是和平时一样简单地备一些生活必需品。而我每年回家时,照例是带一些诸如大米、水果、春联之类的东西,就算是“年货”了。由于妻子不熟悉我老家的生活习惯,除夕夜的饭菜,通常也是由我张罗。

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氛围反倒没有以前那么浓郁。在我小时候,老家过年是很隆重、很热闹的。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准备“年货”了,晒米子、炕米花、推酥食面、舂汤圆面等等,随后是推豆腐、推绿豆粉,到处是推磨和舂碓的声音,那就是山乡的生活咏叹调,是新年的欢乐进行曲。食材备好了,打麻饼和擦酥食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八左右就完成,煎米花则几乎都是在除夕夜。年饭过后,家家都在煎米花,随后煎油糍、酥肉、豆腐果,走到哪家,都可以坐下来帮帮手,尝尝味道。过年的时候,随便走到哪家,主人家都是会热情地招呼吃喝的,如果进了门什么都没吃,是不好意思离开的。

春节期间,生活的节奏是彻底被打乱的,而每家所备的“年货”和待客方式又是如此的雷同和有规律。如果是早上,就先摆上米花、麻饼、酥食、糖果、花生、葵花、核桃、柑子等物,泡一锅甜米酒,称着“讨干茶”;如果是中午,就炒几个菜,直接安排正餐;如果是下午,不分时段,都是先“讨干茶”,接着炒菜喝酒,再根据需要烫一碗绿豆粉,有时一下午就是好几场;如果是傍晚时分,则又安排晚餐;倘若是晚上,那“讨干茶”就是常态,摆在桌上不收,直到临近子时,就上绿豆粉作夜宵。酒,是随时可以有的。

吃穿不愁了,大家对“过年”就没有那么盼望和看重。更因为一些人到城里买房,搬出了山乡,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回来,寨子上就没有了昔日的热闹。也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世,没有了归属感,于是在除夕夜或正月某天回到村里,先到祖坟上烧几张纸,放几个烟花爆竹,再到寨中某叔子伯爷、哥兄老弟家吃个饭,便又离开了。只有父母尚在的家庭,老家像一团刚刚融化的麻糖,具有极强的粘连性和吸附力,不管子女们在何方,都在除夕夜之前赶回来团聚。

离开家乡20多年了,老家是抹不去的牵挂。以前交通不便、通讯不便,我每年都是提前几天请假出发,于腊月二十七天到达家乡的乡场,与前来赶场的父母一起回家。记得大约是1999年,过年前几天下大雪,我在贵阳滞留几天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只得返回单位独自过年。后来听寨中一位老人说,那年腊月二十七日,我父亲因为等了一天,不见我回家,独自喝了几口酒,一路哭着回去。有人看到我父亲边走边哭,就上去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每年腊月二十七都有子女回家,今年置办好了“年货”,一个子女都没有回来,于是伤感不已。

我照例是每年腊月二十七回去的,后来交通条件、通讯条件都好了,随时可以和父母电话联系,也随时可以回家看看,才没有了这一惯例。

昨天打电话给父母后,今天到几个超市看了看,把要带回去的“年货”逐一记录在手机上,只待临走时再去购买。当然,我所谓的“年货”,只是每个季度都得为父母送去的生活必需品而已,小时候的“年货”,早已在时光中远去,只在记忆中残存。

又是年关了,不管在哪里,一样还得过,平安就好!

征稿启事 | “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文/李半知

文字编辑/赵相康

视觉/实习生 文俊

编审/李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