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老北京文化:北京刻瓷 街头杂耍艺人以及皮影戏的故事

老北京文化:北京刻瓷 街头杂耍艺人以及皮影戏的故事

时间:2019-09-18 11:50:26

相关推荐

老北京文化:北京刻瓷 街头杂耍艺人以及皮影戏的故事

与瓷也被称为瓷刻,就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这句古话像是为刻瓷量身定做的。通常它也指在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刻瓷,据说早在东晋就有了。史学界认为那是原始的刻瓷,到了明末清初,独具一格的刻瓷艺术才算真正形成。关于刻瓷起源的说法,众说不一,其中有一个说法。说早在宋朝的时候,皇帝喜欢把一些名人的书画作品,勾画在瓷器上。但是又担心时间久了,瓷器上的彩绘会脱离,为了长期保存这些瓷器上的书画,就命令当时的陶瓷工匠用刀子把书画的线条轮廓刻画出来。这样一来,瓷器上的彩绘就不容易脱落了,由此刻瓷开始流行开来。也有人说,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抒发感情,为使御迹能保留长久,就命宫廷艺人想办法,最后陶瓷工匠们想出了将其刻于瓷器上,从而真正产生了刻瓷。

如此说来,刻瓷至今最少有200年的历史了。但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为了让八旗子弟有一技之长,在现在的宣武门附近开始了一个学堂,类似于现在的技校,里面有一科就是刻瓷,称为镌瓷科。没过多久,这所学堂便关闭了。但是从这所学堂里却出来了几位后来非常有名的刻瓷大师,其中有一位叫朱友麟。朱友麟师承华法,以工笔山水画为主,以刀代笔,运用自如。早期在清宫任瓷匠,辛亥革命后转入民间,以刻瓷为业。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改革开放使刻瓷获得重生。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今,刻瓷不仅在北京得到了发展,在我国的其他省份也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现代化的刻瓷技术,推动了刻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老北京街头杂耍艺人的生活状态。

浪迹街头的艺人在老北京是最底层的群体,终年流浪街巷闹市,以卖艺为生。他们有的是一个人单独卖艺,有的是师徒或者是几个人合伙,在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或耍耗子,或耍猴,或耍狗熊,总之,有很多的表演形式。《燕京岁时记》里有相关的记,木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载:“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技,均以锣声为起止。耍猴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跑马者,以羊易马。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正月最多。至农忙时则舍艺而归耕矣。

下面我们就对其中的几个表演形式作一下简单的介绍,看一下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耍猴那时,要猴的艺人扛着一根毛竹筒,距尖端一米处,绑一根约一米长的横竹竿,竿的两端各系一根,一同往上系于毛竹的尖端,自然形成“伞”字形状。另外一个道具是一个箱子,箱上坐一只小猴子,用铁链子拴着。在大街小巷中,一路行来,一路筛锣,以招来观众。等观众聚集得差不多了,便开始表演。只见小猴身穿一件红色坎肩儿,表扬连续后空翻、倒立行走、钻罗圈、骑狗奔跑、羊拉车猴坐车。等其中最为出彩的节目,就是猴子戴面具。根据根据艺人述说不同的故事,猴子好像通了人性似的,自己从箱子里拿出不同的面具,戴在头上,向观众示意。

最后一个节目是艺人让猴子爬到竹筒的顶端,并以此收场,表演结束。耍耗子。见过耍猴的,没有见过耍耗子的。其实,明朝时期,京城中就有耍耗子的。《明清风物百图》中,就有耍耗子的民俗图。和耍猴一样,耍耗子的艺人也有自己的道具,一小木箱和一个特制的木架,架上安装着小宝塔、小吊桶儿、秋千等。为了招揽更多的观众,艺人边走边鸣锣或吹唢呐。表演的时候,艺人先把木架及其他道具安装齐全,最后打开木箱盖儿。随着艺人的锣声,木箱内的数只小白鼠便会依次跑出来,沿着事先搭好的绳梯爬上木架进行各种表演。耍狗熊。耍狗熊相对前两种表演,是街头比较大型的驯兽表演。表演节目比较简单,有狗熊耍叉、扛叉、倒立、作揖等。

因为狗熊体态拙笨做出的一些动作颇能引人发笑。“打”钱的时候,狗熊还会捧着盘子,绕场向人行礼、作揖,同时发出哼哼的声音,引得人们哄堂大笑。艺人靠它获得微薄的收入,维持生存。从这些表演中,我们就能看出,当时这些流浪街头的艺人,生活是多么地艰辛,但是为了生活,也只能靠这些获得一点收入。皮影戏的皮影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棒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

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戏也是有所青睐,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皮影戏。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皮影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了东、两派。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另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线刻见长,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在操纵方面,艺人有能一人同时操纵5到7根杆子的技巧,堪称皮影操纵技术当中的一绝。说了这么多,皮影戏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皮影戏借助于灯光,利用影子来呈现完美的演出,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观赏皮影戏,人们赏鉴的重点在于皮影人物在光与影中的变幻之美。恍惚间,人们的灵魂已经远离这喧嚣的唱腔,心灵进入了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绚境之中。

皮影戏并不沉默,却用自己的光影之美塑造了一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这个特殊的材质是什么呢?首先要说一下做“皮影人儿”材料,旧时的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这也是皮影叫作“驴皮影”的缘故。随着驴皮的成本的提高,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是用牛皮来制作皮影了。可皮影的皮子,要经过一些处理才能使用,达到演出需要的效果。首选,手艺人们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然后雕刻艺人再用这样加工好的皮子进行皮影人雕刻。这就是这个材质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清晰透亮,潇洒飘逸的皮影人物。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影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还因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具有收藏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