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老北京文化:外城与入城的故事

老北京文化:外城与入城的故事

时间:2019-05-28 12:17:07

相关推荐

老北京文化:外城与入城的故事

外城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才加建的,因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兵曾经攻到北京城下。明朝为了加强京师城防,模仿“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的形式,打算在京城外面再修一重城墙。原来的计划是把内城整个围住,但是因为财力不继,只修成了环抱京城南墙的外城。外城长28里,共有7座城门:左为东便门、广渠门,南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右为广宁门(清朝改称广安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修筑了外城的门楼和瓮城,绕外城挖了护城河。于是北京城的平面变成“凸”字形。

明代北京城以一条7.7公里长的南北向中轴线作为全城布局的依据。外城南边正中央的永定门是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北边的钟鼓楼是中轴线的终点。外城、京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展开。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北京城,代表了当时明朝国力的强盛和建筑技术的精良(事实上这条中轴线也继承自元大都)。入城从北京城南边往紫禁城走,就会先经过一座巍然耸立的城门,外城的正门——永定门,穿过永定门继续前进,就是京城的大门正阳门,正阳门内现在是天安门广场这一带过去是清朝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公室,称为棋盘街(今天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纪念馆一带)。

再往北经过皇城的正门—大清门(民国初年拆除,在今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面前就是外金水河,河上有5座桥,中间的桥称为御路桥(只有皇帝能走),两边是王公桥(皇家贵族才能通行),再外侧是品级桥(四品以上的大官才能过桥),桥的北边就是天安门。穿过天安门之后,正前方是端门,端门是紫禁城的大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端门的建筑造型、比例结构与天安门几乎完全一样,几百年来都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本来面貌。明清两代,端门城楼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出巡,城楼下御道两侧,仪仗纷呈,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走进端门,面前就是紫禁城城垣的大门—午门端门至午门之间的广场面积3万平方米,御道左右两侧共有房舍100间,在明朝到清初是六科垣舍(也称为六科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公室)。阙左右门以北是王公、文武官员候朝的地方。阙左右门南边有庙右门(神厨门)以及社左门,分别通往太庙和社稷坛。午门的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着一个方形广场。北面的门楼,宽9间,黄瓦重檐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房13间,从门楼两侧向南延伸,形状像雁翅环抱,所以也称为雁翅楼。

在东西雁翅楼的南北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阙亭。午门宛如三山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所以俗称五风楼午门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不过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个门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个人在发榜之后可以从这个门出一次。清朝文武大臣从左侧门进出,宗室王公从右侧门进出。左右被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被门出入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亭,内设宝座钟鼓。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午门的北边就是内金水河,桥上一样有5座桥。

过了桥就是外朝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明初称为“奉天门”,清代改称“太和门”。坐落在3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座上,宽9间,深4间,高23.8米,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着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门前广场的东面有协和门,西侧有熙和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但是所有这些门、楼的尺寸都比太和门小,使得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得非常雄伟。进入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广场。东西宽200米,南北深约190米,石板铺地,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

广场中央就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的平面呈“工”字形分部。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从地面到屋顶上的鸱吻,总高度37.44米;底座3层,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高8.13米,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排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精美的石雕装饰。殿面宽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大殿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屋顶的脊兽和斗栱数目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使用的都是代表皇权的龙、凤,站台上陈列着日晷、嘉量、铜龟、铜鹤。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定时器,嘉量是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内的金漆雕龙“金銮宝座”,更是皇帝威仪的象征。太和殿平常很少使用,只有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才在太和殿举行,此外就是将帅受命出征,要在太和殿受印(明朝的殿试及元旦赐宴也在太和殿进行)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一座长、宽各3间的正方形周围加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最后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赐宴王公大臣、举行殿试、批改考卷、钦点状元的地方。内廷的正门叫作乾清门,前面是座长方形广场,俗称横街。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南,它是一座宽5间、单檐歇山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清门规格比太和门略低,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

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乾清宫是内廷的主要大殿,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的寝宫。宽9间、重檐庑殿顶,左右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平时除了皇帝居住之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雍正时期开始皇帝的寝宫就改设在养心殿)。坤宁宫在乾清宫北面,也是宽9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风俗习惯进行改建,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沿着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东面部分则建成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宫灯,红底金色双喜影壁,靠北墙安放龙凤喜床,床前挂着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并且把菱花隔扇改为直条窗格的吊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