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4-3无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略述

4-3无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略述

时间:2021-02-25 02:36:34

相关推荐

4-3无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略述

第三节无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略述

这里主要叙述的无为依唯识学的识境论,即谈心识与一切法关 系的部分,即通常所说的唯心(识)说部分,而本体论方面在第六 章要详谈,从略。根本唯识学的无为依唯识学的识境论主要集中在 三颂《辨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辨法法性论颂》及其释 论中,但表述有所区别。但其共同特点是围绕“显现”概念立论。

一、《辨中边论> 的雎心(识)说

在《辨中边论》里,提出由虚妄分别与空性的二分摄括一切 法。如说: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 空性名无为。(《辨中边论》卷上辨相品第一,大正藏三十一册)

即以虚妄分别摄一切有为法,二取空性(简称空性)摄 —切无为法。其中,虚妄分别(梵abhQta - parikalpa,藏yang dag min pa’ ikunrtog pa)即是三界心心所,或者说错乱性诸识 (摄心所),如说: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辨中边论颂> 辨相品第一,大正藏三十一册)

此中,心(梵citta,藏sems)(摄心所,梵caitta,藏sems byung)即是识(梵vij

iT^na,藏 rnam par shes pa)。因此,一切 有为法的当体是虚妄分别性的心心所。二分法中的空性(梵, sQnyatd,藏stongpanyid)即二取空之性,具体而言,虚妄分别 显现为能取、所取二取(梵gr^haka能取,grdhya所取),但二 取决定无,即此虚妄分别中二取决定无之性,称二取空性(空性)。显然,虚妄分别与空性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辨中边论》以虚妄分别心识的显现相,成立唯心(识)思 想。心识作为虚妄分别,没有二取而显现为二取,而所显现的二 取摄一切所执境界(外境)。因此,一切外境皆是心识的显现, 决定无。即在显现中,只有能显现的虚妄分别心识(或说“乱 识”,即错乱识)(当然亦摄空性)。如说:

似二性显现,如现实非有,知离有非有,是于义无倒。 (同上,辨无上乘品第七)

即在心识的显现中,所显现的外境二取(二性)无体,但似 二取显现的心识非无,是有体。如世亲长行所说:

“似二性显现”者,谓似所取、能取性现,乱识似彼行相 生故。“如现实非有”者,谓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离有” 者,谓此义所取能取性非有故。“离非有”者,谓彼乱识现似 有故。(《辨中边论》卷下辨无上乘品第七,大正藏三十一册)

此中,“乱(藏’ khrulba,错乱)”指虚妄分别心识显现的错乱性。外境皆是心识的幻性显现,所以一切唯是心识,无有外境。 该论还从另一角度谈虚妄分别心识的显现,如说: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同上)

即心识生时,显现(“变似”勘梵藏文是“显现”,梵 pratibhdsa,藏snang ba)为义、有情、我,及了(别),以此四 者代表我、法一切外境。外境(二取,或我法)唯是识的显现, 故成唯识说。

在此论颂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说明唯识法门的 假安立性,或者说建立唯识法门的意趣,如说: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同上)

即为了证人诸法的平等实性,施设唯识思想。为破除对外境 的执着,说唯识;—旦依唯识悟入外境无有,则与之相对的能显现外境的识,亦是无有,能所二者无有,即悟入空性真如平等实性。这与根本中观派 思想相似。根本中观行派安立缘起性,是为了说明诸法无自性。 —旦悟入诸法无自性空,缘起性亦空,即悟入毕竟空。二者的差 别在于,根本唯识学直接称唯识为有,即强调唯识思想对外境执的对治性,偏于世俗谪谈法;而根本中观派直接称缘起为无自性, 即强调破自性执的缘起思想本来亦无有自性,是偏于胜义谛谈法。

二、《大乘庄严经论》的唯心说

《大乘庄严经论》对《辨中边论》的唯心(识)思想予以深 化。在该颂及释中,对照梵本及藏、汉译,可看出该颂及释的原貌。颂中,有关八识的内容是汉译者增益的。该论的唯心(识) 说有几个特点:

一者,心识作为虚妄分别,是错乱性的显现。

二者,心显现能、所取,及贪等、信等心所,乃至种种相,即明确说明染、净一切法皆是心的显现。如该论颂说··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大乘庄严经论》卷五述求品之二,大正藏三十一册)

此中,显现(梵6bhasa,藏snangba)被波颇译为“光”, 全论皆如此。意为,不仅染法是心的显现,净法亦是心的显现, —切法没有离心独立实存的体性,由此成立唯心说。

三者,以幻事(藏SgyUma)喻详明虚妄分别,进而探讨错 乱的机理。如说:

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臀说二种迷 (《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第十二之一,大正藏三十一册)

即以幻事喻虚妄分别,由虚妄分别的错乱性,虚妄分别显现为二取。

四者,提出了别的结构,即了别有能、所式二分,即错乱,与错乱之因,或错乱之所依。如该论说:

色识(实即色了别,藏gzugs kyi rnam par rig pa)为迷 因(藏’ khrul ba ’ i rgyu),识识(实即识了别,藏gzugs can min rnam rig pa)为迷体(藏 ’ khrul ba),色识因无故,识识体亦无。(同上)

此中“迷因”者,即是说“迷(错乱)”为外境显现之所依 (藏rten)之义。

五者,将修行次第完全唯识化了。该论颂以唯识观建立了观 修次第。按照世亲的解释,该论颂的唯识观实际上可摄瑜伽行派 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五道。此唯识观与弥勒 的(分别瑜伽论颂》的唯识观,再结合《辨中边论颂》、《辨法法 性论颂》的悟人真如的次第,明确了瑜伽行派唯识观的基本结构。

三、《辨法法性论》的唯了别说

无为依唯识学的另一论《辨法法性论》对《辨中边论》的识 境思想作了转折性发展,提出唯了别说。该论首先如《辨中边 论》以虚妄分别与真如二分摄一切法,进而对虚妄分别(藏 yang dag min pa’ i kun rtog pa)的显现相进行了细致分析。如 说:

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

以是为虚妄(藏yang dag ma yin pa);彼一切无义,惟计故

分别(藏kun rtog pa,即遍计)。(法尊译《辨法法性论颂》)

即虚妄分别实无所有,而显现为有。此所显现之有,是能遍 计(藏kun tu rtog pa)之所执,按分别相而谈,即能取与所取二 取;按言说相而谈,即能诠与所诠二诠,皆是虚妄,决定无。在 此处,有特出的三点:一者强调显现(藏snang ba);二者强调 显现之相是错乱(藏’ khrulba),无而显现为有;三者,于二取 的显现又开出二诠的显现,即亦谈到了依言说而起执的问题。

该论进一步认为,虚妄分别的显现,即是了别(藏 mam par

①见〈庄严经论》卷二真实品第七,大正藏三十一册。

rig pa)的显现。在《辨中边论》中已述,错乱心识以虚妄分别 为体相,因此,“了别”作为识相(即识的认识功能),亦应如虚 妄分别具有错乱显现相。这样,虚妄分别的显现被解释为了别的 显现,唯心(识)即被释为唯了别(藏rnam par rig pa tsam),

后者后来成为了识境论的标准表述。在该论的唯了别说中,有四 点需注意:一者,了别相即显现;二者,显现即错乱,是无而显 现为有;三者,显现为外境(即义,藏don),外境可概括为能、 所二取,由此摄一切所执;四者,了别作为识相,取代心识作为 一切法之体,进一步否定了将心识作为能取的实体性谬执,更彻 底地贯彻了诸法无自性的大乘精神。@

该论还从共不共角度,详细分析了外境无有的道理,以成立 唯了别说,如说:

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实即了别,藏mam par rig pa)②。以离其内识(藏rnamparshespa),外境义非有,是 共同性故。(同上)

即不同个体所取之境,不具有共同性,实际是个体的了别之 所显现,换言之,唯有了别(或者说唯有识,因为了别为识相), 而无共所取外境。由此无有外境,唯有了别,即成立唯了别思

想。该论还建立了从虚妄分别法悟入法性真如的次第,此处从 略。

总而言之,无为依唯识学认为,心(识)(或了别)以虚妄分别为体性,即是错乱显现。于显现中,实无所有而显现为有, 此所显现者,依虚妄分别,说为二取,依了别,说为外境。但所 显现的外境或二取完全无有。由此说一切法唯心(识)、唯了别。 这主要是一种显现门的识境思想。

无为依唯识学的唯识思想对境、行皆有安立,但对果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只是到世亲的释论《大乘庄严经论》才有所提及,不过颂中以四智诠说佛果是汉译者波颇增上去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