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朱家坎往事】那年西街韩家院

【朱家坎往事】那年西街韩家院

时间:2019-12-29 23:20:53

相关推荐

【朱家坎往事】那年西街韩家院


那年西街韩家

火车一响小屯生,马店脚行坊肆兴。

任是春秋门久敞,西街故事早尘封。

—— 鲁楠 《咏韩家大院》

大院景区、大院文化,近年来颇为热络,但那都是豪宅名苑。在龙江县历史文化界的心目中,也有两个“大院”,是极普通的东北民居。先前有“杜家大院”,其主人杜英臣是朱家坎(龙江镇)最早的开荒定居者,19(民国元年),杜英臣在原九道街三马路的顶头处(今新谊路与通达街交汇路口稍北)建一小平房;19(民国4年),又在此建了大草房的四合院,被称为杜家大院,直至1993年杜家大院最后的西厢房才拆扒掉。

“韩家大院”则是龙江县部分地方文史爱好者创意的一个新“概念”,起因来自于“朱家坎往事茶亭微信群”的一段讨论和交流。

2月26日午间,身在外地的厚成兄留言道:“正阳路街西,路南有一胡同大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的。当时为什么要安装大门,是一户人家吗?现在它可能是镇内唯一的一个大门。50年代末在它下岗住,见过它,但忘记是怎么回事了。”“我以前也拍过(这个门),后来弄没了,当时很想弄清这门的来历,但不知问谁。”

27日晨,邱桂杰大姐去了正阳路三道街西,拍了很多的胡同大门照片,发到了群里,把这场讨论和交流推向了深入。

厚成兄回应道:“我始终对这个门好奇,从那过总要到跟前看看。两扇门下边埋在土里,但不知道这个胡同为什么要按道门?我猜这个胡同原来可能是一个大户人家,所以要门的,不知道对否。这个门要放到龙江博物馆里保存好。”

远在北京的温馨港湾:“这里据说(原来)是油坊,的确是大户人家,······这的大门破旧但无一人拆,可想而知人们喜欢热爱这个大院。埋在土里,记在心里。去过里面,有好多人家。米厂,油坊,这里有好多事,公私合营和土改的事。请家人们考证。”

任中恒兄对大门洞的历史掌握颇详,他回应道:“这个古老的门洞西侧,曾是朱家坎脚行(搬运队)韩把头儿子韩宝林的住宅,才搬走。他的儿子还在门东开食杂店。”“门里门外都是老韩家,曾经在铁路、粮库都红极一时,39--40年代他的叔叔韩介臣,在昂昂溪车站是西满铁路小扛(搬运装卸)总把头。”任兄曾采访过在这生活很多年韩宝林老人。(见图五)

此后,任中恒根据对时已93岁高龄的韩宝林采访,及自己多年的见闻、研究,撰写的中篇小说《雪拥朱家坎》,在《朱家坎往事茶亭群》连续刊载,激起群里朋友们对三十年代朱家坎历史的浓厚兴趣,并在3月31日,举办任中恒先生历史纪实小说《雪拥朱家坎》研讨会。“韩家大院”概念由此诞生。

韩家大院,在今正阳路三道街西,俗称三道街上坎,接近长青路,原食药监局楼东。有独立的门牌号:安卫街43号。(图一)

的确,在这片低矮的老房子中,韩家大院以其独特少见的大门洞,很引人注目。门洞,指大门里面有顶的、较长的、类似于洞一样的过道。韩家大院的门洞建在临街的两座房屋之间,屋顶的檩木嵌在两侧房屋的房山中,檩木上搭椽子,椽子上铺苇连子,再覆泥土为顶。门洞北向,由大青砖砌成拱形门楣。设置有对开的两扇松木门,西门扇完整尚存,东门扇只剩下框架。两扇门都紧贴在墙上,早已不使用。

门洞内是条窄窄的小胡同:奇乾巷。巷道南北长仅五六十米,两侧均是厢房,有一二十户人家,南端顶头是县保险公司的后院墙。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巷。

韩家大院以东有一个胡同口(光荣巷),两房之间的山墙上,尚搭有完整的一排檩木。这应该是与韩家大院相同的大门洞,因年久失修,门洞顶已经塌落、门扇已毁弃,仅剩下空荡荡的檩子了。(图二)三道街路南还有几个胡同口,门洞的遗迹完全没有了。在我的印象里,完整的大门洞,在韩家大院对过,即三道街道北,见过有两处;在二道街正阳路以东也见过。可见当年规划朱家坎街道时,是有统一的制式、模式的。

这些大门洞,这些胡同里的老房子,建于何时?大院子里,有过怎样的历史故事?通过梳理朱家坎(龙江镇)村落的起源、初创和成长经历,或许能找到些答案。

从前的朱家坎一带,位于老龙江县的西南边界线上(县城在齐齐哈尔),这段雅鲁河是黑龙江将军辖区与哲里木盟蒙古族的界河,没有中东铁路的时候,这里十分的偏僻荒芜。

在黑龙江将军衙门之下,这里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而人口居民则多是伦索总管或布特哈总管属下的索伦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清初,这一带设置三个扎兰(达斡尔)、五个阿巴(鄂温克),后又设布特哈八旗。朱家坎、龙兴一带为鄂温克人聚居的雅鲁阿巴(镶红旗)、济沁阿巴(正蓝旗)的牧区。此时,应该是游牧为主,少有定居聚落。

朱家坎聚落的起源:《达斡尔族村屯录》“朱家坎屯”条记载:“清乾隆年(1735--1796)始,索伦人杜姓建(朱家坎),为(大兴安岭)山区索伦猎民往来于卜奎城交易时中途打尖的地方。取消音钦屯(在齐齐哈尔城北)楚勒罕盟会(集市)后,杜氏移往山区,此地曾荒芜。清同治年间(1862---1875)后,洪河屯(今属富拉尔基区)昆吉莫坤绰号吉白音者三四户(达斡尔)迁居此屯。清光绪(1871--1908)末叶,俄人敷设中东铁路之际,租为铁路驿站地,达斡尔居民撤迁外屯。”

朱家坎屯落的初创:综合任景荣先生的文章如下:1898年(光绪24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在此建土尔池哈站,在车站周围租土地三千垧,四周挖出界壕,壕内不许中国人建房屋;19(民国元年),杜英臣在原三马路顶头处(今新谊路与通达街交汇路口北)建小平房;在朱家坎东岗下面,铁道南一里多地,有朱蒙古房框子,朱蒙古在此放牧(鄂文秀回忆);19(民国4年),杜英臣改建杜家大院;19(民国6年),居民有五户18口人;19(民国),华人、俄人共计47人,是年车站附近出现第一座中国人建的房屋:孙家店(原立新旅社西,今县工商银行楼西);1927年(民国),朱家坎有中国居民37户。

朱家坎村落的肇兴:1929年(民国),首次拉出街基,今一至三道街(今通齐街至安卫街),东西长约700米、南北长不足500米。1929年始建清真寺,具体地址不详,朱家坎有回族住户至少13家,1934年,于今现址重建清真寺。1930年设立朱家坎派出所,隶属哈尔滨东省特区;1931年东北沦陷后,为朱家坎保。1932年设朱家坎村。《龙江县志》记载:1935年(伪康德2年)建四门,无城墙,借两侧房角立木,拉刺鬼门,宽约二丈、高一丈。南门在原龙江旅社(今商务会馆),北门在原第一派出所(正阳街三道街路口西南角),东门在今看守所(现龙江镇政府东),西门在原农电招待所(今华龙宾馆)。1938年日军在西岗建“西大营”。 1938年,朱家坎第二次拉街基,从四道街到七道街,即今市场街到县府街,东西长约700米、南北长950米。1929、1938年这两次街基规划,奠定了龙江城“方格棋盘式”整齐划一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图三)

至解放前夕(1945年),朱家坎的街路,东西是1---7道街,南北有都富路(今正阳街)、建国路(今建设路),以及今长青路(当时其北部尚不成形)。建国路三道街为繁华区,有工商业近百家。建国后,朱家坎(龙江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扩展)的。

所谓的拉街基,即“街道划分为很多长方块,每个方块面积为20个房号,每个“房号”宽10丈、长20丈”(《龙江县志·城乡建设》)。因而推测,韩家大院似乎是一个“长方块”,每个长方块都有一个大门洞,里面是具体的一家家“房号”,居住很多人家。如果是大户,或买卖生意人家,也可能拥有大院内所有的房号。(图三)

由此可见,韩家大院等建于1929年第一次勘设街基之时。从铁路车站至三道街,是朱家坎最早、最老的街区。至今这些老房子里,还有个别青砖房或部分青砖建筑体。韩家大院的位置,属于当时屯落的西北角,也可称为“西街”。这里位于半坡,地势稍高,不受水气、雨水的侵蚀。又临近粮库,离火车站也不是很远,适合做“脚行”。

如今,这些“大院”即使经过多次的维修、甚至翻建,也垂垂老矣。诞生在朱家坎肇兴、草创之时,历经民国、伪满、日俄、土改剿匪等等风云变幻之际,这些大院里,是少不了故事的,但是需要抢救性挖掘、记载。对此,任中恒先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雪拥朱家坎》中,就有极好的描绘。

那天,朱家坎往事茶亭群的十余位朋友,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韩家大院,落寞的巷道里,一时活泛起来。相隔十里、百里、千里,相距十年、五十年、八十年······,有一些人留居者或成为游子,他们于现实中或网络上,还是没有忘记这里。从这些大院里,抚育走出了几代人,从这里演绎出多少家国的沧桑悲欢,从这里拓展出偌大龙江城。即使大门洞空空,也暂时抵住了街市的喧嚣。每个人都在将心中的韩家大院与眼前的奇乾巷进行对照。周边的高楼,低矮的老房,寂静的小胡同,于我显得很是陌生。但意外的,巷道尽头,几家院子里粗壮的是杏树?李子抑或沙果树?苍虬枝干伸展向蓝宇,逢春将绿,平添了几分亲切与温馨。(图六)

图一:韩家大院·大门洞:

图二:光荣巷:

图三:朱家坎老街基

图四:大院卫星地图

图五:朱家坎茶亭群截图

图六:胡同里的树

图七:俯瞰韩家大院

往期回顾:

1、【朱家坎往事】:索伦酋长朱家坎

2、【朱家坎往事】:且出城郊登北山

3、【朱家坎往事】——再来东岗草甸青;

4、【朱家坎往事】——龙湾河畔苗圃森;

5、【朱家坎往事】之一:二龙拱抱一颗珠

····························

欢迎大家关注本公众号“兴安春”;

欢迎提供有关龙江县历史地理的线索和资料;

欢迎电话(微信)交流:1554565366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