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王守常 | 中国文化需要反本开新

王守常 | 中国文化需要反本开新

时间:2022-07-14 00:52:25

相关推荐

王守常 | 中国文化需要反本开新

在 20 多年前,王守常教授就开始从国学的角度研究商业社会;在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的今天,他通过向企业家学员们传道、授业、解惑普及国学,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国学热”之中,他倡导的是“反本开新”,中国人既要回到自己文化的传统中,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王守常教授所一贯秉承的,就是儒家入世的精神。

要成为世界中的负责任大国,不只是凭借综合国力有多强,还要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介绍出去,被其他国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国。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三智书院院长。

把中国文化价值观推向世界

在上世纪 30 年代有一个学派“学衡派”,陈寅恪是这个学派的精神领袖。他在《学衡》杂志上说:“一方面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努力向西方学习。我认为可概括成四个字:返本开新。”这个学派的陈寅恪、汤用彤等都是在学界建立文化典范的人,他们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又都在国外留过学,受到西学的训练。比如,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立意都非常高,都是怎么让中国接受世界文化,又怎么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以中国文化书院有一个坚持了将近 25 年的宗旨,就是冯友兰先生讲的: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现在常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寻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在国学中应该是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中国人还是要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这也是我提倡的,要返本开新,既回到自己文化的传统中,又接受西方的文化。

因为说到底,大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到一个企业家非常成功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发现真正让中国走向世界,或者让企业立足的方法,不只是提供一个多好的产品,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当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被世界认同的时候,才能是一个真正的强者。至于学习企业管理、经营模式那都是具体方法的层面。在哲学的概念里,这是一个“道”和“术”的关系,“道”一定是在“术”当中,或者是在“器”当中。

哲学要追问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国家富强了,一样也要问这些问题。中国承继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未来的中国应成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那么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不要忘了本民族文化。因为,中国要成为世界中的负责任大国,不只是凭借综合国力有多强,还要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介绍出去,被其他国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国。所以,国学在今天有所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 1985 年在新加坡访学,开始把国学运用于对商业的思考。那个时候“亚洲四小龙”兴起,也引起了关于西方经济模式和东亚经济模式比较的讨论。人们认为东亚出现“亚洲四小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四个地方都是在儒家文化圈里面,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对亚洲经济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我应该算是亲身经历了这几个地方,在我看来,用文化的角度来说,儒家文化对亚洲经济发展有作用,东亚经济的发展,肯定有这个地区文化特殊的原因,就是这个地区的人所认同的一个观念,也就是李光耀所说的“亚洲价值观念”,这其实就是中国化的价值观念。我想有一点无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或者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他们在社会价值的认同上,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

现在,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各地的国学培训班刚刚开始起步,文化传统开始复苏,这就是一个好的气象。《开心词典》也好,于丹也好,大众媒体纷纷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引导大众关注经典文化,就使大众和文化传统有了接触,其实这样也很好。我并不反对用比较商业化的手段来推广国学。正如没有丝绸之路,佛教哪能传进中国;如果蒙元帝国没有达到欧洲,中国文化也不可能那么快得到传播;郑和下西洋也带去了中国文化,文化传播一定是和经济活动连在一起的。所以,通过一些商业活动来传播文化,一点都没有错。但是在推广过程中,追求的利益要合理,要取之有道。如果认真说的话,国学不能做心灵鸡汤,也不能当快餐,还是应该回到经典。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要回到经典,比如说文艺复兴就是回到经典,同样我们也要回到经典,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娱乐的方法,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去读经典,这个不是政治可以推动的,还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自己明白的道理。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个人要有道德责任,一个企业也要担负起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

“德”是中国文化很核心的概念

我也不太同意“商场等于战场”这种价值观,商场应该是人们拼搏、敬业、创新、奉献精神展现的场所,而不是“拼杀”的战场。学会欣赏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在“朋友”“敌人”的二元选择中思考你的交易,应该是企业家经营的最高境界。

企业不要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而要把共赢作为自己的目标。一个企业真正要做好的话,是应该有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的。我常说德可以分为大德与小德,“小德”就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大德”就是对民族、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这就是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一定要有这种责任感。《易经》的《坤卦》说的好:“厚德载物”。没有这个“大德”,就撑不起企业、国家这么大的一个“物”。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以让我们理解一个人要有道德责任,一个企业也要担负起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

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已经有了伦理课程,他们出版了《经济伦理学》《财会伦理学》《人力资源伦理学》等很多书,也已经有了翻译版本。西方经过几轮的经济发展已经意识到了经济活动中人的问题,而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伦理的重要性。

西方的商业伦理和我们说的商业的“礼义秩序”没有什么不同。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人要追问自己有没有符合基本的道德约束。作为个人,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如果企业比较小的话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规模大的企业就必须有民族、国家、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要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否则,诸如这几年那些迅速成长的企业,因为管理者的道德的缺失,瞬间破产或急速萎缩,不是一个让人唏嘘的例证吗?

现在在国学的推广上加入了不少商业化的手段,同样需要注意这个问题。希望这么多从事国学相关培训推广的机构能够心有所系,真正地推广文化,如果目标变成利益最大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容易造成人们对国学的一些误读。中国文化中有“义利之辨”,可是人们只片面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忽视了《易经》中所说的“以义取利,不谓之利,而谓之义”。当这个“利” 的取得是为了大众,那就不是“利”,而是“义”了,所以通俗地说就是挣钱要有道德原则。不顾及“义”,而单纯地追求“利”,挣钱没有道德原则,是被中国传统文化鄙视的。没有自我道德意识,没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那是不可能长远的,很多商场上失败的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如今的商战也可以说是道德战,企业无视道德约束,只把“三十六计”作为自己的手段,那么企业规模越大,思维越可怕。很多企业家都认同我这个观点,让企业最终站得住、站得稳的,是你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全部,而不仅是利润最大化。

虽然我自己没有在商场的经历,但是我见过的商人绝非尔虞我诈之人,这点给我很多感触。应该说,“德”是中国文化很核心的概念,所以我讲《孙子兵法》的时候说“以德治兵者得天下”,这也是我在授课时最希望传播给学生的。

秉承师生对话的书院传统

当前书院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晚清学者章学诚说过,私学的发展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季羡林也一直主张官学、私学要共同发展。从教育制度上来说,孔子对教育制度的最大贡献就是办了私学。在美国,常春藤五个大学全部是私学,他们为教育建立了一种教育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制度,推动了整个西方教育的发展。

现在社会上有不同的力量在办书院。有一些退休下来的领导想做一些事情所以主办了不同形式的书院,或者企业家拿出一些资金来投入书院的教育,这些都是好事情。大家都有一些意愿,比如在今天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怎样用这种方式进行一些研究,设立一些课程,通过一种教育环节使这样的价值观念被推广出去。

古代书院的功能,比如讲学、藏书和祭祀等,现代书院对于这些传统的传承,要“温故知新”,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方法,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对话的状态,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今天制度化的学校就缺失了这些。书院传承了一个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因材施教的传统,老师是道德楷模,不仅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教给你做人的道理。所以,《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书院这么小的图书馆,虽然不可能把书籍全部收集,但是几大类书籍都是全的。现在也有一个数据图书馆,研究方法变得很便利了。但是又出现一个问题,容易只是进行概念研究而忽视了前后文的意思,这样读书只是讲效率。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效率化,但是在学术上不能只是讲效率。用大讲堂的方式、用媒体的方式来传播文化,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因此忽略了认认真真坐下来读经典,那文化就变成快餐了。但退一步说,当文化连快餐都不是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对文化有兴趣,所以像现在这样有人周末不休息来这里读国学,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了。

希望国学带来清新的空气

现在学习国学的企业家非常多,可以说出现了一个“企业家学国学”的热潮,这大概也说明了企业界需要一些国学方面的知识。

三智书院可以说通过自己很独特的课程结构和修习方式吸引到很多学员。一个是在课程架构当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还有道德理念培训,除了道德理念培训还有养生概念的传授。一个人在今天的社会里怎样养生,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这个养生,不仅仅是只讲身体,还需要养心,所以我们把养生的概念和文化知识,还有道德培训互相调整,构想了这样一个课程。第二,我们把佛家、道家、儒家放到一块,三家合一。

各家各教的理论在一个课堂先后进行,会有一些冲突也是很正常的。比如,儒家不讲“神”,道教就讲“神”;儒家讲人是有良知的,人性本善,佛教则认为人从“无明”开始,长了眼、耳、鼻、舌、身于是观察世界有了分别心,于是就有苦恼,如果你信仰佛教,佛教就帮你破除苦恼;道教认为人是来自“气”,因为只要练好丹法,就可以升天了,可以长生不老了。但这些都不存在相信不相信的问题,每一家、每一教都立定了一个教化人的方法,这些差异都是正常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让多种观点和意见共容,儒、释、道“三智”圆融,这也是我们的宗旨。

企业家们进入书院学习国学,一般都最希望提高自己,使企业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人上完课之后,对他们来说,企业的发展已经不是最大的苦恼与困惑了,最主要的目标变成了自我人格的培养。怎么让自己的心变得平静,思考问题变得多元化,这大概是他们得到最多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使自己的思维开阔了,使自己对人生有了感悟,这大概也是三智书院在今天所发生的作用。我相信有道德责任、有睿智思考的企业家,他们的企业一定会有更大的成长。希望国学给中国企业管理带来一股比较清新的空气。

(文章为王守常老师在三智书院企业家国学班开班讲话,未经本人审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