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央苏区:闽浙赣军区历史沿革

中央苏区:闽浙赣军区历史沿革

时间:2018-09-08 03:21:35

相关推荐

中央苏区:闽浙赣军区历史沿革

1930年6月,江西红军独立1团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师。7月,中共赣东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闽北革命根据地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并将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赣东北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以江西红军独立师与闽北红军独立团及地方武装合编为红10军,下辖三个团,划归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另外,以赣东北各县赤色警卫团组成赤色警卫师。

1931年5月,信江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改称彭杨红军军政学校。同时,以红10军特务营为基础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团。9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赣东北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辖:红10军、赤色警卫师、彭杨红军学校、闽北军委分会(辖闽北红军独立团)等。

1932年11月,闽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并将闽北军分会改组为闽北军分区。12月11日,赣东北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闽浙赣军区。唐在刚任司令员,曾洪易任政委,倪宝树任参谋长,温荣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10军(辖第81、82、83团),周建屏任军长,聂洪钧任政委,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涂振农任校长兼政委;赤色警卫师,祝荫隆任师长,方志纯任政委;闽北红军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吴先喜任政委;闽北军分区,薛子正任司令员,邹琦任政委。

1933年1月25日,红10军南渡信江后与红1军团31师合编为红11军,调归红一方面军建制;中共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军区另以赤色警卫师为基础,加上部分游击队,组建闽浙赣军区红军新10军,匡龙海任军长,聂洪钧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3年3月,彭杨红军军政学校改称红军军官学校第5分校。

1933年6月,闽北红军独立师、闽北军分区划归闽赣军区建制。9月,闽北军分区与闽赣军区中断联系。此后,闽北军分区重建归闽浙赣军区领导(实际上由闽赣省委代表团领导,至1935年2月,闽北军分区部队编入闽北红军独立师,军分区番号撤销)。

1934年1月,闽浙赣军区将地方武装整编为信(江)北红军独立师,原各县警卫连扩编为红军独立1、2、3、4团;在贵溪、余江、万年地区成立贵余万作战区指挥部。

1934年7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决定,在安徽、江西边界的祁门、都昌、湖口、鄱阳(今波阳)、彭泽地区成立皖赣边军分区,以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游击大队为基础扩编为皖赣边红军独立师(又称挺进师)。

1934年8月2日,中共闽浙赣省委以安徽省黟县起义农民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皖南红军游击大队。

1934年10月22日,中革军委决定成立中央军区,闽浙赣军区归其建制。当月,红军军官学校第5分校停办。

1934年11月4日,闽浙赣军区红军新编红10军同红7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10军团,归中央军区指挥。12月,红10军团19师侦察营与皖南游击大队合编为皖南红军独立团。不久,皖赣边军分区和皖赣边红军独立师遭受重大损失,一部转移到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地区,编为都湖鄱彭游击大队,一部转移到贵池、秋浦、东流(今东至)地区。

1935年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决定精简机构,但保留闽浙赣军区建制,由唐在刚任司令员,关英任政委,邹琦任参谋长,涂振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30师,颜文清任师长,刘永祝任政委;皖赣边红军独立师,匡龙海任师长,王丰庆任政委;皖赣边军分区,周成龙任司令员,刘真吾任政委;军区独立团,夏年丰任政委;皖南红军独立团,熊刚任团长,刘毓标任政委;江边独立团,倪宝树任团长,李伯钧任政委。

1935年6月上旬,中共江南特委决定,将皖赣边红军独立师一部与贵(池)秋(浦)东(流)游击大队、皖赣游击大队合编为江南红军独立团。7月,军区独立团在弋阳、横峰交界处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被打散。同月,中共赣东北特委决定,将闽浙赣军区红30师一部与弋阳精干连合编为赣东北游击大队,归赣东北特委和闽浙赣军区领导。

1936年4月,皖南红军独立团在敌军“围剿”下受到损失,余部转移到婺源、休宁、祁门边区鄣公山区活动。同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改称皖浙赣省委后,闽浙赣军区随之撤销,原辖各部队、游击队编入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在各地坚持斗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